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作者】 曹海芬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发展,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与人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也会遇到各种心理方面的困扰。作为小学班主任,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孩子们的心理辅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策略;
【正文】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心理生理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增加,思维方式也在不停的变化。小学生也要开始面对竞争的压力,在生活、学习、与人交往和自我意识建立等各个方面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小学生特别需要成年人能理解他们心理上的困扰,为他们提供心理方面的疏导,给予他们心理上的鼓励和帮助。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师长,是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最前沿、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承担者,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加以疏导,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科学看待小学生心理问题
  在班级建设中,学生内心产生一些情绪,有时候是因为心理不平衡导致,并不一定是思想问题,更不一定是道德问题。如果班主任遇到任何问题都用思想品德方面的错误来评判孩子,这样的心理教育得不到实际效果,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者会导致终生的心理阴影。在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班主任不要过早给问题定性,应该细心地了解情况,耐心的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发生的问题的表象来分析学生的动机,找到问题根本所在,再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
  例如,某位学生趁放学后教室没人,将班级桌椅推得乱七八糟,把同学们的书本扔得满地都是,垃圾桶里的垃圾也倒得到处都是。班主任这时候并没有立即训斥他破坏班级卫生,而是与他交心谈话,发现这个孩子因为缺少朋友,内心过于孤寂,看到其他同学都成群结队,有自己的朋友,导致了他的心理不平衡,企图搞些破坏让同学们关注他的存在。如果班主任在发现问题时立即定性,认为这名学生是思想品德有问题,那么后续的所有处理都偏离了正确的路线,可以说南辕北辙,越处理越让这名学生内心逆反,越处理越让他的问题更加严重。班主任只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积极地、耐心地与学生沟通,发现真正问题所在,才能够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
  二、创设和谐融洽的班级环境
  班主任优秀,则能成就班集体的优秀,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将班级打造成学生们思想精神互相交流的场所,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及生活中的乐趣,促进学生们的互助互爱。希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班主任需要创设和谐融洽的班级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中能够敞开心扉,将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表达出来,积极寻求班主任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一)提高师生关系融洽程度
  小学生正处在好动好奇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事物充满探索欲望,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护学生这一优点,挖掘在班级里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放下尊长架子,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从心理上放下对班主任的敬畏心,能够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古灵精怪的点子都说给班主任。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学生们的潜能,为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创造良好的空间,帮助学生自由表达,建立独特的个性。班主任可以将班级管理工作,班级日常规章制度的制定交给学生进行,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懂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进行心理调节,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与班主任的信任感也得到加强。融洽的师生关系更能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身心健康发展。
  (二)鼓励学生互相交往
  学生间的交往是重要的班级生活。当前独生子女非常多,学生在家中都是自己活动,交往能力参差不齐,班主任应该将这一紧迫的问题拿到台面上来,提高关注度,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互相交往,提高交往能力,摒弃独生子女世界围绕我运转的心理通病。班主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交往的方法和原则教给学生,让学生们与朋友和睦相处,真诚交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在日常班级活动中增加团队协作的内容,让学生们互相磨合,在活动中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探索与同伴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做了错事如何道歉,有了快乐的事情如何分享,良好的朋友关系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三)加强班级自身文化建设
  班主任应该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风气。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不能单纯以成绩来判定每一位学生,而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以及在班级中的位置,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自信自立。班级应该窗明几净,物品整齐,悬挂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体现班级的整洁和明亮。班主任要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注重师德培育,以平和、善良、敬业、民主的心态去面对所有学生,发挥人格魅力,用自身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可以设立自己班级的班训,选择名言警句作为自我激励,让每一位同学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
  三、在各个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任何学科都有着自己的学科优势,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内涵正是进行心理健康渗透的切入点。班主任应与科任教师配合,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时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化学习本身就蕴含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具有极强哲学智慧的思想,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将这些人物的宝贵品质展现给学生;通过优美的文字,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提升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在语文科目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各个学科都需要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将批改作业当做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契机。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不应仅仅批改题目的对与错,而应该着眼于发生错误背后的原因,是因为马虎,因为忽视关键词,还是因为对学科本身不重视,教师根据错误背后的根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作业本上写上丰富多彩的评语,例如“与上次相比有很大进步”,“这样坚持下去会得到很好的学习成果”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评语了解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更加热爱学习,提升了心理健康。
  结语
  总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作为小学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仅在意学生是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健康,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真诚地与孩子们相处,信任他们,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必将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创造更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和学习气氛,为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帮助孩子健全人格,树立良好的个性,提高综合素质,做到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小学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飞,龚波. 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1:55-55.
  [2]曹天英.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与“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学周刊,2016,18:107-107.
  [3]蔡榕桦. 班主任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40-140.
  [4]胡亚军,刘焕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43-143.
  • 【发布时间】2018/8/1 12:37:11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