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借助图画引导低年级学生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

 

【作者】 罗 毅

【机构】 四川省旺苍县福庆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标》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在多种阅读方法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用图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乐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图画,充分利用图画引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怎样充分利用图画进行有效教学?下面谈谈借助课本中图画阅读的教学策略。
  1、“看”是指导学生看图
  从图入手,找到适当的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把图意看清、看懂,注意图中的人物、事物、景物及其特点。例如《小马过河》引导学生按顺序看图,可启发学生思考图上画了些什么?小马过河遇到了什么?《黄山奇石》一课共三幅图,指导学生看图时,观察重点应落在近处的怪石上,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你觉得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说”指的是在学生看懂图意之后,指导他们叙述图意的一种具体表达方式
  可以让学生先自说,同桌两同学互相说,指名说。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要求学生叙述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前后连贯。在此基础上,还能不受文本制约,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画面之外的什么?较具体完善地表达出图意来。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的图画时,许多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展形思维,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这样说:有时候,我们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样,总是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一件事情不喜欢了,就放弃了,这样子,我们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始有终……。
  3、“找”是图文结合的教学
  即指导学生看图和表达图意后,转入课文,找到作者描述图意的片断,对号入座,把图和文段画线连接起来。
  4、“读”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体现
  图文连接后,图文对照,逐次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指名读))。如《黄山奇石》课文的第一段,可采取引读法:教师读“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学生读后半句,老师又读第二句的前半句“那里景色……”,学生接着读完后半句。这样引读,学生能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描写顺序,黄山的地理位置、景物特点能清楚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在指导朗读分别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几个自然段时,可以指名接读:一人读“就说仙桃石吧”总起句,另一人读具体描写岩石样子的句子。不必对课文作更多的讲解,从反复朗读中,学生就能明白人们为什么给这些石头这样命名,并有一种如亲自目睹的感觉。也从中悟出作者在写作顺序上有的先说石头的名称,后叙述石头的样子,有的先叙述石头的样子,后说石头的名称,从而尝到不同的叙述方法。
  5、“画”是语言教学的深化过程,也是一种学法指导
  我在《黄山奇石》一课教学中,是这样进行指导的:在作者表达图意的各段内容教学中,用“—”画出表示“写什么”的语句,用“~~~~”画出表示“怎样写”的语句,用“Ο”圈出表示重点的词语,然后指导读和理解。如课文第二段,:写什么?(“仙桃石”)怎样写?(“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子,落在……”),重点词语是“飞”、“落”,形象也再现了“仙桃石”这一名称的含义。第三段:写什么?“猴子观海”怎样写?“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重点理解的词语是:“抱”、“蹲”、“望”,一只石猴子跃然纸上,形象、生动!用这样圈圈、画画、读读的方法教学,使学生体会到黄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的确有趣极了!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记忆阅读内容,开发学生各种非智力的因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看、说、找、读、画”是借助图画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
  • 【发布时间】2018/8/1 12:37:50
  • 【点击频次】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