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情境创设 ;
【正文】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学会思考的过程。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拓展,特别是在填鸭式教学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条件下,创设问题情境式的教学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抓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合作能力的工具。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效率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儿童生活,发掘“童心”、“童趣”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注重开放性训练,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教师出示一组“各抒已见”的题目,其中一题:“你有什么办法量出茶杯口(圆形)的直径呢?”经过讨论、思考后,有的说“用一把直尺固定在一点,慢慢移动另一端可量出杯口直径”;有的说“用两把直尺呈垂直状态去量”;有的说“把茶杯口涂上颜色,反过来垂直盖在纸上,得到一个圆,对折后,量出折痕就是杯口的直径”……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到知识更贴近他们的知识,并能从不同角度铆得解决问题3的突破口,感到课堂上的亲切。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现代教育技术、社会实际相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多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大胆实践,敢于猜想,学生的聪明才智便能得到充分展示。
二、创设疑问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讨论的欲望
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新授课结束后,教师诱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启发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我认为三角形还可以按边的特点来分类。”对于这两位同学大胆质疑和新奇的想法,教师先引导学生分别用两组两根之和小于第三根,两根之和等于第三根的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可想而知,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质疑不但开阔了同学们的思维,而且为后面继续学习做了知识的铺垫。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教师在肯定这位同学积极动脑、富于创新求异的精神后,将此问题作为本节课留下的思考作业,在学生心里设置了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的开始,能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的末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能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在教学“数列”这堂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老师要求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我们的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
四、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策略:(1)可引导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学生经过几个回合的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再让学生回忆猜测的过程,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2)可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到“21只鸡,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3)可引导学生在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从表格中寻找规律解决问题。2.采用新颖幽默的问题表达方式,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表达问题的方式常常通过语言来实现,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聚集到要解决的问题上,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用词得当,修辞手法恰如其分,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诙谐幽默,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无意之中,学生会在解决序列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3.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感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与有力的学习工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充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问题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借助形象来实现有效思维,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在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各种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进行动态比较,逐步让学生得出随着边形的增多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大,最后得出:在此种情形下圆的面积最大。学生不仅知道了,而且感悟到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总之,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儿童生活,发掘“童心”、“童趣”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注重开放性训练,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教师出示一组“各抒已见”的题目,其中一题:“你有什么办法量出茶杯口(圆形)的直径呢?”经过讨论、思考后,有的说“用一把直尺固定在一点,慢慢移动另一端可量出杯口直径”;有的说“用两把直尺呈垂直状态去量”;有的说“把茶杯口涂上颜色,反过来垂直盖在纸上,得到一个圆,对折后,量出折痕就是杯口的直径”……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到知识更贴近他们的知识,并能从不同角度铆得解决问题3的突破口,感到课堂上的亲切。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现代教育技术、社会实际相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多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大胆实践,敢于猜想,学生的聪明才智便能得到充分展示。
二、创设疑问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讨论的欲望
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新授课结束后,教师诱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启发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我认为三角形还可以按边的特点来分类。”对于这两位同学大胆质疑和新奇的想法,教师先引导学生分别用两组两根之和小于第三根,两根之和等于第三根的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可想而知,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质疑不但开阔了同学们的思维,而且为后面继续学习做了知识的铺垫。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教师在肯定这位同学积极动脑、富于创新求异的精神后,将此问题作为本节课留下的思考作业,在学生心里设置了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的开始,能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的末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能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在教学“数列”这堂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老师要求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我们的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
四、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策略:(1)可引导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学生经过几个回合的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再让学生回忆猜测的过程,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2)可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到“21只鸡,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3)可引导学生在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从表格中寻找规律解决问题。2.采用新颖幽默的问题表达方式,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表达问题的方式常常通过语言来实现,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聚集到要解决的问题上,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用词得当,修辞手法恰如其分,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诙谐幽默,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无意之中,学生会在解决序列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3.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感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与有力的学习工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充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问题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借助形象来实现有效思维,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在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各种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进行动态比较,逐步让学生得出随着边形的增多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大,最后得出:在此种情形下圆的面积最大。学生不仅知道了,而且感悟到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总之,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 【发布时间】2018/8/1 12:40:14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