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关于小学数学复习《单位换算》的几点思考

 

【作者】 钟晓英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河东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使学生获得量与计量的一些初步知识”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体积单位。小学教师在复习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在引导学生认识计量单位和进行单位换算时,只注重知识产生较大结果,不重视新知产生的过程,导致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错误百出而不可收拾,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计量单位表象模糊,导致换算错误
  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度阶段,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就越具有概括性,也就越能发现规律性的知识。这进一步说明,对计量单位如果没有明确的表象,就会混淆了各种单位。例如,叫学生说一说厘米、平方厘米和立方厘米有什么不同时,多数学生无言以对。这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数形结合,明确概念。现就上述问题为例,说明对策。一般采取:(1)实物直观,即展示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在脑中形成正确的计量单位表象;(2)动手动脑,即通过画一画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再举一举相关的实例来掌握计量单位;(3)列表对比区分计量单位。如:












  二、进率不熟,导致换算错误
  学生记熟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是正确进行单位换算的前提。一些中差生由于基础、智力等原因,往往记不住各种计量单位的进率。因此,学生在用一般背诵的方法基本熟悉进率以后,我们不妨启发学生用推理的方式加以记忆。如,知道长度单位“米”以后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以后,试着写出:千米——米——分米——厘米。从而推出“米”到“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特殊记住不同处,即“千米”到“厘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0000。
  三、化法不明,导致错误
  古人说:“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小学数学中的单位换算也不例外,学生同样必须掌握方法,方能还是正确。那么有什么规律可循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下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先是以顺口溜的形式总结换算规律,简化、规范学生思维,帮助记忆。
  如: 单位换算并不难,掌握方法是关键。
  大化小乘以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
  单化复,分两份,填部分,化剩余,
  复化单,化不同,加相同,填和数。
  然后根据错因进行针对性地说一说,练一练。如题6.3小时=
(    )小时(    )分是单名数化复名数,可以引导学生先把6.3小时分成6小时+0.3小时。第一空填6,把0.3小时换算成分,小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0.3小时×60=18分,填入第二空。
  通过这样反复且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教学中便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总之,在复习单位换算知识的时候,教师必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数形结合,明确概念,熟记进率,明确化法,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8/8/1 12:42:28
  • 【点击频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