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 ;
【正文】 课堂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但在这些热闹的背后同样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几个误区
(一)“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在进行语文默读和浏览训练时,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意思,这是一种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容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多方面阅读能力。
(二)“你学懂了什么?”
这句话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最经常用到的,问题一经问出,学生就能举手回答。学生积极争着回答问题,教学气氛异常热烈。教师在听学生回答时,经常蜻蜓点水式评价,并不深究。课后细想,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这个问题的设置往往是在教学的最后,多数教师在教学最后提问总是匆匆忙忙的问,学生迅速回答,教师大致点评。然后结束教学,以至于学生更深层的思维想法就得不到挖掘。等到下一教学时,又是新的知识点,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三)“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这样提问,很可能会让学生不清楚到底要掌握什么知识,造成整堂课抓不住重点的学习,教师发现学生抓不住重点,反过来再讲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不爱听,白白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
(四)“你真棒”。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听到类似的单一的表扬话,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记得听过一节公开课,上课教师在进行表扬时,就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扬的方式。学生回答错误时,没有笼统的说“你真棒”,而是引导学生明白问题的意思,让其他孩子帮助他回答正确后,说“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自己独立正确回答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极少运用笼统的表扬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改正。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遵循的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要讲求启发疏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善于预设疑问性、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大家都知道,学生思维的过程应该源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好的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启发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入门捷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很贴近生活,我们的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享受成长的地方。在课堂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听到教师那大段设计精美、充满激情的语言,在独特的环境中或许会令人心潮澎湃,可是这些语言真的能启发学生的心智?能是学生的课堂所得吗?我们应该精心设置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闪光点,课堂语言要生活化,评价要多层次,并和学生真诚交流。
(二)教学语言要讲求生动形象
同样的课堂,有的教师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学生索然寡味,如同嚼蜡;有的教师上得妙趣如生,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僵化呆板,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在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认为:“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她正是用自己优美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粘住学生的。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听得如痴如醉,久久回味。于老师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产生“一人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语言生动形象的同时也不乏趣味幽默,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佳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中,教师不仅要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还需尽量使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有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融洽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语言要讲求赏识激励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激励不一定对每个孩子有用,但只要对一个人有用,就不要放弃所有的人。”激励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他们自尊心很强,但也特别敏感和脆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的心灵,掌握学生的心理,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管是评价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要特别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鼓励性。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性格腼腆的学生鼓起勇气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增。又如当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时,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的批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教师应该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可以换个角度想想,或者也可以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你一定能想到最好的答案。”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学生重新思考的信心,也让其他孩子有机会能够表现自己。学生只有在宽松、高兴,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课堂气氛才会个热烈。
同时我认为,激励性的语言还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激励。一个优秀的学生回答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这时就不能给予这种“隆重”的夸奖,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相反一个性格腼腆的学生或是一个学困生能够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也应该给他们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语言要讲求体态技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加深印象,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有语言外,还要辅以体态语言。如:注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用目光注视可以沟通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要平视,不要仰视或俯视。教师的目光多是信赖的,鼓励的,赞扬的,但也有批评的,否定的,种种目光都使学生心领神会,从而受到教育、启发。有经验的教师用眼扫视一下,课堂就会安静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用目光批评比语言责备更有效。表情:教师和蔼微笑的表情,有利于学生在亲切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严肃深思的表情会启迪学生对问题钻研、探讨;微笑、点头表示肯定,摇头、皱眉表示否定。教师的表情能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意境当中去。动作:课堂教学中若没有手势,就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教室毕竟和舞台不同,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如走近学生,用手轻拍学生的肩,抚摸一下学生的头或背,以示鼓励;举起学生的作业,以示赞赏等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语言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上好一堂课,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可以说,教学语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在一定程度决定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多种多样,好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艺术,是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知识积淀、娴熟的教育技巧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完美结合。精彩的课堂教学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品德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达到教学的目标,成就一节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5905
e0100kybv.html
[3]《“会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流行语”》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几个误区
(一)“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在进行语文默读和浏览训练时,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意思,这是一种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容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多方面阅读能力。
(二)“你学懂了什么?”
这句话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最经常用到的,问题一经问出,学生就能举手回答。学生积极争着回答问题,教学气氛异常热烈。教师在听学生回答时,经常蜻蜓点水式评价,并不深究。课后细想,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这个问题的设置往往是在教学的最后,多数教师在教学最后提问总是匆匆忙忙的问,学生迅速回答,教师大致点评。然后结束教学,以至于学生更深层的思维想法就得不到挖掘。等到下一教学时,又是新的知识点,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三)“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这样提问,很可能会让学生不清楚到底要掌握什么知识,造成整堂课抓不住重点的学习,教师发现学生抓不住重点,反过来再讲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不爱听,白白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
(四)“你真棒”。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听到类似的单一的表扬话,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记得听过一节公开课,上课教师在进行表扬时,就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扬的方式。学生回答错误时,没有笼统的说“你真棒”,而是引导学生明白问题的意思,让其他孩子帮助他回答正确后,说“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自己独立正确回答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极少运用笼统的表扬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改正。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遵循的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要讲求启发疏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善于预设疑问性、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大家都知道,学生思维的过程应该源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好的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启发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入门捷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很贴近生活,我们的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享受成长的地方。在课堂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听到教师那大段设计精美、充满激情的语言,在独特的环境中或许会令人心潮澎湃,可是这些语言真的能启发学生的心智?能是学生的课堂所得吗?我们应该精心设置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闪光点,课堂语言要生活化,评价要多层次,并和学生真诚交流。
(二)教学语言要讲求生动形象
同样的课堂,有的教师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学生索然寡味,如同嚼蜡;有的教师上得妙趣如生,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僵化呆板,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在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认为:“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她正是用自己优美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粘住学生的。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听得如痴如醉,久久回味。于老师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产生“一人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语言生动形象的同时也不乏趣味幽默,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佳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中,教师不仅要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还需尽量使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有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融洽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语言要讲求赏识激励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激励不一定对每个孩子有用,但只要对一个人有用,就不要放弃所有的人。”激励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他们自尊心很强,但也特别敏感和脆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的心灵,掌握学生的心理,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管是评价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要特别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鼓励性。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性格腼腆的学生鼓起勇气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增。又如当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时,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的批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教师应该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可以换个角度想想,或者也可以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你一定能想到最好的答案。”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学生重新思考的信心,也让其他孩子有机会能够表现自己。学生只有在宽松、高兴,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课堂气氛才会个热烈。
同时我认为,激励性的语言还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激励。一个优秀的学生回答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这时就不能给予这种“隆重”的夸奖,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相反一个性格腼腆的学生或是一个学困生能够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也应该给他们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语言要讲求体态技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加深印象,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有语言外,还要辅以体态语言。如:注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用目光注视可以沟通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要平视,不要仰视或俯视。教师的目光多是信赖的,鼓励的,赞扬的,但也有批评的,否定的,种种目光都使学生心领神会,从而受到教育、启发。有经验的教师用眼扫视一下,课堂就会安静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用目光批评比语言责备更有效。表情:教师和蔼微笑的表情,有利于学生在亲切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严肃深思的表情会启迪学生对问题钻研、探讨;微笑、点头表示肯定,摇头、皱眉表示否定。教师的表情能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意境当中去。动作:课堂教学中若没有手势,就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教室毕竟和舞台不同,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如走近学生,用手轻拍学生的肩,抚摸一下学生的头或背,以示鼓励;举起学生的作业,以示赞赏等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语言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上好一堂课,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可以说,教学语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在一定程度决定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多种多样,好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艺术,是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知识积淀、娴熟的教育技巧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完美结合。精彩的课堂教学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品德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达到教学的目标,成就一节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5905
e0100kybv.html
[3]《“会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流行语”》
- 【发布时间】2018/8/1 12:43:03
- 【点击频次】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