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摘 要: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巧设数学情景,把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创新欲望 ;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开阔学生智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思维;数学;情景;动手;实践
俄国数学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数学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换句话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造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那么教师怎样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下文进行了几方面的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新课标明确指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体系,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方法是以讲授、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汲取新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的教育理念是把教材内容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基础和起点,而不是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以教材为凭借而展开的学习活动,获得对有关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并将抽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在知识运用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新的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中教师要致力于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师声互动、平等参与。引导方法要多样化,要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尽量减少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限制,给予他们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 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所以在教学数学中要创造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动手操作探究,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数学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操作活动,具有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活动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通过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开放是创造性思维的条件。课堂中引入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美国加利福尼亚教育部早在1989年就指出:开放性问题的模式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成分;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运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因此,在课堂中,应尽量创设开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打破时限设置难题,让学生迎难而上,从而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知识后,可出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剪掉一只角,还剩几只角?”同样,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动手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教师可以发问:“要是将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还剩余几个角?”开放性的练习,留给学生课后实践,寻求答案。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实践是创造思维能力的练兵场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以体会数学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创新思维的意识,运用数学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户外野炊,需要去购买物品,其他班级都是班主任去张罗一切,而我们班的购物我都交给同学们去完成,我只是从旁协助。紧接着他们在班长的组织安排下各自分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发现同学们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跟老板讲价、有的在算自己物品的价钱,看着他们买到自己心爱的物品,小脸蛋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购物过程,已经运用了数学中的好多知识,让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自己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实践。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维更活跃,对今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师更应该重视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学生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严育洪.突破平庸—提升教育质量的31个跳板.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傅国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策略. 中学数学[J] 2009
[4]李宏宇.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中小学教育科研[J]. 1998
- 【发布时间】2018/8/4 14:35:45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