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 徐忠良

【机构】 四川省仁寿县视高镇钢铁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第一个较为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漫长学业之路上一座不可忽视的里程碑。这时候的学生,还尚存小学时期的莽撞,成长却不成熟,或成熟却不懂事。这对于初中学习是不利的,尤其是主要以文字为主的语文。学生极易感到枯燥和困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综合性学习。语文学习中,书写要求流畅,语言讲究连贯,作文应形神皆具。从一字、一词、一句到一段一文,都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教师在授课中,应当注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耳听八方、眼观四面、着笔描绘,这“听说写”的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进而萌生情感。
  在综合性学习中,要注意读写结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阅读教育与写作结合起来,推荐合适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应当在阅读时,读懂文章内容,明白故事的大体结构以及重要的故事情节,了解每个重要情节和场景出现所具备的独特含义,从而推断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每一篇优秀的作文都是有其发光发亮的写作色彩,学生应当注意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一些修辞手法的自然运用,一些排比句比喻句,自己也可以尝试着仿写、续写或改写。同时,要多进行积累,看见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词汇切忌放过,记下来,反复阅读反复参悟,努力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融入脑子里,写作文时才有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读写结合也可以理解为“以读促写”,学生应把所学知识充分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加以描绘,在增加自己阅读能力的时候又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这一过程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其次,教师可采取少教多学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总觉得要将知识全部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引用一句俗话“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正确的身份应当是引路人而并非铺路人。如果一股脑的传授而不实践的话,久而久之,极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这样的知识在表不在实,学业在浅而不在精。比如在赏析文章中,老师应以一篇文章为范文,协助学生来读通这篇文章理解其中含义,而在下一次赏析中,老师就做到适当的提点。这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今后更复杂的学习
  引路引好了,路途对了,学生自然走的舒坦,而路铺的再好,一旦老师停止,学生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晕头转向,找不到方向。也是“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所以,引路比铺路重要,实践学习也比一心传授重要。
  谈到引路,课堂的正确引入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每一堂课,老师都提前做足了功课,准备了许久。但假如课堂沉寂,学生面对老师的滔滔不绝毫无反应,这样的课,无疑的事倍功半的。所以在上课前,备课时,还应想好正确的引入语,即开场白。比如在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回忆性散文《背影》,写的是作者朱自清对他父亲送他到火车站的温暖回忆。作者朴素的文字,全篇未提一个爱字,却将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让人倍感真挚感动。为正确且自然的切入文章主题,老师可在课堂开始前,抛出“同学们对父亲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呢”这样一个问题,在学生开始讨论接二连三的发言后,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跳跃了起来,这时,老师便可以带有总结式的语言引入“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父亲特别的记忆,难忘且不能忘,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他记忆的父亲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一句话,自然,丝毫不显突兀,让学生的思维顺其自然的与课堂主题接轨。相信这样的一节课,老师享受其中,学生也愉快的掌握文章要点。
  再次,学生的兴趣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古诗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并不是难在古文难以理解,而是学生不愿意去理解。先人的精粹在现在略显浮躁的学生眼中,是枯燥无味的,这更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正确引导,推荐一些古风古色的白话文让学生阅读,偶尔班上对一些寓言故事或短片古文进行情景再现。在古诗文这条路上,也应让学生们明白,这不只是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每个人都有对悠悠中华千年文化传承的义务。
  在提几个大点之后,着重提一个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小点——识字。大部分学生认为,识字是小学生做的事,实则不然,识字是学业中,无论哪个阶段都不应忘记做的事,多阅读不仅是为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还是为了通过阅读巩固学习生字,遇到生僻字,不要躲避就此别过,应当认真做笔记,且牢记,再多运用,自己写作时正确使用生僻字也是加分的。老师应指导学生辨别形似字和多音字。形似字主要在于多练,平时多做题,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多音字的学习应结合语境,可以进行小组学习,情景对话,词语造句,都是辨别多音字的有利方法。字成词,词成句,句成段,段成文。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都应该是在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在中学主要是为了减少学生在写作时的错别字,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是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语文是灵动的,需要合适的方法和正确的引导,小到识字,大到文化传承,都离不开综合学习和落实实践,当所有的知识从接纳到吸收到结合最后到应用,语文的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 【发布时间】2018/8/31 17:46:29
  • 【点击频次】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