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
【正文】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如何才能达到“乐学”的效果呢?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堂40分钟的课,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只能维持20—25分钟,因而更加需要采用多种刺激手段,激发其兴趣,提高注意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是提高低年级儿童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使他们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而且新教材的编排是很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的,以我们一年级的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人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而第二册的“识字”课文更是形式多样,集多种识字方法于一体,在汲取传统识字教材精华、学习国内识字教学成功经验、遵循儿童识字及汉字构造规律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词串识字”课文又占主要地位,它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并配以相应的图画,让学生图文对照,在反复诵读中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接受美的熏陶。在我上课的过程中,我比较注意的有5点: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上课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接手班级之后,等到班级秩序稳定,我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了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训练学生小组合作怎样学,怎样汇报,怎样评价,并且注重每一个细节。当然一开始是很不让人满意的,小孩子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话语,需要我不时地提醒,为他们补充完整,但长期坚持,你再回头看看学生,他们能完整的回答问题,虽然有时候回答是错误的,他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怎么做,能够简单地对别人的回答做一定的评价。虽然项训练都要花不少的工夫和时间,但看到目标落到实处,学生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还是觉得很值得的。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使学生能用课本中教给的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例如把简单的熟字,也就是已经认识的字加一加,减一减,变成另外一个字。或是熟字加偏旁减偏旁。小孩子在认识新字的时候很容易接受这些识字方法,也很容易用他们在生活中认识的字来做“加减法”,对一些识字面比较广的学生来说这还是个很好的表现的机会。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比比谁认识的字多”,“摘苹果”“登山”,通过这些游戏来让学生认识字词,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表现好的学生或是小组还有奖励,能够作到让他们在乐中学。
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三、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一年级的课文是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的,而且文章篇幅不长。用来锻炼朗读是很好的材料,加上录音教学,让学生先模仿录音跟读课文,在了解了课文后再试着自己朗读,一些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还可以几个学生来比赛读,读完评价再读,看看有没有进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记得我对学生进行过这样一次语感训练,出示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这是我的”要学生读出不同感情来。学生反复读,反复品位。一句简单的话被学生读出了丰富的感情,有自豪的,有骄傲的,有疑问的,有害羞的,有毫不在乎的。
就这样,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开展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动态的,只有在活动中兴趣才能发挥其对认识和活动本身的推动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儿童的活动,他们很快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倾向,在课堂上如能恰当的采用竞赛等激励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目标刺激作出迅速反映的水平,从而使有意注意得到加强,思维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竞赛可以加速知识内化,提高学习效果,在一些对话较多的课文教学时,要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的流畅读的有声有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尽量避免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对学生的上课表现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可以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另外,可以积极引入课外知识。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上课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作为引题,,也能把学生的注意离集中到学习上,巧妙运用故事导入,常常能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兴趣,使学生产生“乐学”情绪。低年级儿童对于语文课本的钟爱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当一本崭新的语文课本发到手中,他们都会津津有味的阅读每一篇课文,尽管对课文深层的知识无法体会,但每个故事都会在脑中留下一定印象,而且往往能在上课之前背的滚瓜烂熟,如此,课堂中单纯地学习课文知识,无法全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兴趣广度逐步扩大到课外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积极引入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的课外知识,为之服务或为之补充,效果必不相同。
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教师学会抓住语文的每一个教学因素,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而且新教材的编排是很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的,以我们一年级的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人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而第二册的“识字”课文更是形式多样,集多种识字方法于一体,在汲取传统识字教材精华、学习国内识字教学成功经验、遵循儿童识字及汉字构造规律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词串识字”课文又占主要地位,它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并配以相应的图画,让学生图文对照,在反复诵读中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接受美的熏陶。在我上课的过程中,我比较注意的有5点: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上课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接手班级之后,等到班级秩序稳定,我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了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训练学生小组合作怎样学,怎样汇报,怎样评价,并且注重每一个细节。当然一开始是很不让人满意的,小孩子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话语,需要我不时地提醒,为他们补充完整,但长期坚持,你再回头看看学生,他们能完整的回答问题,虽然有时候回答是错误的,他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怎么做,能够简单地对别人的回答做一定的评价。虽然项训练都要花不少的工夫和时间,但看到目标落到实处,学生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还是觉得很值得的。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使学生能用课本中教给的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例如把简单的熟字,也就是已经认识的字加一加,减一减,变成另外一个字。或是熟字加偏旁减偏旁。小孩子在认识新字的时候很容易接受这些识字方法,也很容易用他们在生活中认识的字来做“加减法”,对一些识字面比较广的学生来说这还是个很好的表现的机会。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比比谁认识的字多”,“摘苹果”“登山”,通过这些游戏来让学生认识字词,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表现好的学生或是小组还有奖励,能够作到让他们在乐中学。
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三、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一年级的课文是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的,而且文章篇幅不长。用来锻炼朗读是很好的材料,加上录音教学,让学生先模仿录音跟读课文,在了解了课文后再试着自己朗读,一些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还可以几个学生来比赛读,读完评价再读,看看有没有进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记得我对学生进行过这样一次语感训练,出示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这是我的”要学生读出不同感情来。学生反复读,反复品位。一句简单的话被学生读出了丰富的感情,有自豪的,有骄傲的,有疑问的,有害羞的,有毫不在乎的。
就这样,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开展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动态的,只有在活动中兴趣才能发挥其对认识和活动本身的推动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儿童的活动,他们很快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倾向,在课堂上如能恰当的采用竞赛等激励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目标刺激作出迅速反映的水平,从而使有意注意得到加强,思维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竞赛可以加速知识内化,提高学习效果,在一些对话较多的课文教学时,要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的流畅读的有声有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尽量避免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对学生的上课表现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可以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另外,可以积极引入课外知识。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上课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作为引题,,也能把学生的注意离集中到学习上,巧妙运用故事导入,常常能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兴趣,使学生产生“乐学”情绪。低年级儿童对于语文课本的钟爱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当一本崭新的语文课本发到手中,他们都会津津有味的阅读每一篇课文,尽管对课文深层的知识无法体会,但每个故事都会在脑中留下一定印象,而且往往能在上课之前背的滚瓜烂熟,如此,课堂中单纯地学习课文知识,无法全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兴趣广度逐步扩大到课外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积极引入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的课外知识,为之服务或为之补充,效果必不相同。
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教师学会抓住语文的每一个教学因素,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 【发布时间】2018/8/31 17:52:07
- 【点击频次】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