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朗读真正唱响语文课堂

 

【作者】 龚小露

【机构】 广西浦北县金浦小学

【摘要】 分析感情朗读指导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寻求朗读指导的突破与创新。做好“感情朗读”的指导,让朗读成为一首和谐的乐曲,真正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感情;朗读;误区;指导;理解;示范朗读;个性朗读;评价;激励;
【正文】有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醒了小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新课改在几年的不断探索、追寻中,吹去了形式上的虚华,拂去了表面的浮躁,摒弃了课堂中病态的“活跃”,在铅华尽洗后,回归本色的、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老师们重新审视了“以读为本”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都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解放后五十余年,语文界的名师高手们也常常提醒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视为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途径。如今,“以读为本”这一本色的教学理念再次得到了重视,校园里孩子们的琅琅书声时时传响。孩子们充满感情的朗读,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如饮甘泉,如食醴酪,百听不厌。
  但是在这读书声中,常有不和谐的音符。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老师在指导感情朗读方面出现了某些误区。表现在许多课堂上的朗读过于简单化,急于求成,缺乏整体性,过于注重技巧上的指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将朗读脱离文本的感悟,单一将它作为一种课堂呈现形式。所以,我们必须挣脱这些形式化、技巧化的桎梏和樊篱,寻求朗读指导的突破与创新。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读好“感情朗读”这本书,让朗读成为一首和谐的乐曲,真正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呢?
  现笔者结合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聊以抛砖引玉。
  1.理解,是朗读的基础
  顾名思义,感情朗读即为有感情地朗读。但我常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教师还没有让学生接触具体的语言文字,就提出朗读要求。如让学生用悲伤、愤怒的语气去读;用高兴、赞扬的语气读;在大段文字中,用彩笔标出一些所谓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加重语气读……于是,学生的朗读就成了“用力”与“不用力”的较量。我认为,这样指导未免太粗糙了,是变相的注入式。学生没有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何来感情朗读?
  我们知道,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再现和烘托文章的思想内容。《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指导朗读,就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只有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朗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在这方面,众多名师给我们作出了表率。请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教学片段。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纳兰性德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师: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由此可见,朗读指导的重点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达到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的境界。也就是朗读《爱如茉莉》,我就是映子;朗读《示儿》,我就是陆游。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法宝
  当学生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这时可适当点拨,如示范朗读。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方法。好的范读不仅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了学生,还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课堂只是讲“应该怎么怎么读,不应该怎么怎么读”,而不是“应该这样读,不应该那样读”地亲自示范朗读让学生听一听,那么学生是很难掌握朗读技巧,学会朗读的。当然,教师范读只是起到“示范作用”而已,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模仿,千篇一律地一个声音,那样只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而拔苗助长,学生不能主动发展,更谈不上素质、能力的提高。
  3.重视个体差异,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模仿,不是让学生邯郸学步,关键是让他们学习别人的经验,最终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应重视个体差异,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朗读过程中的感知与感悟。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个学生因其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不一,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使得阅读课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我们不是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吗?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在执教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就有过很美好的体验。在学生理解了后两行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思后,我问学生:“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读这两行诗?”学生有的说:“我被这美景陶醉了,我要用陶醉的语气读。”有的说:“我要用赞叹的语气读。”有的说:“我要用惊讶的语气读。”……我欣喜地发现,只要给学生一点“自由”,他们的个性便得以张扬。只要他们的理解没有违背文章的价值取向,让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何曾不是一件好事?可在我们许多课堂上,我们听得太多的仍然是一种声音。鼓励学生“你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吧,让学生感受到“其实读出滋味就是这么简单”,让他们真正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4.巧妙的指导、激励的评价是朗读的加油站
  我们知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等于放任自流,并不是要降低和放弃教师的作用,。在朗读指导中,同样需要老师的思维点拨、智慧启迪、价值引导,为学生点一盏灯,照亮其前进的方向。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评价。如我在指导学习《登山》这一课时,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走过险路这一段,我提示学生:“现在请大家读读这一段,注意:一定要小心,底下可是万丈深渊啊。”学生一下就把握住了朗读的基调,读得小心翼翼。
  当学生把自己所理解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用自己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高低起伏的韵律来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时,这里绝对不能够笼统、简单的评价学生“你读得真好!”“你读得真流利!”或者“真有感情!”对于评价要具体到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比如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头“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如果学生读的很好的话,你可以这样评价“你读得正好,我都感觉出冷来了!”我想这样的评价,不仅对学生更深刻的去思考文本的含义有所帮助,更对其他学生学会评价别人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评价指导朗读较经典的课例就是全国小语名师支玉恒的《第一场雪》了。学习“雪大”这一段时,教师要求同学们用“读”来体现雪大的情境。当第一个同学读时语气比较平直、轻短,老师风趣地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雪呀?”大家笑着说:“这是小雪。”于是再请一生读,读得稍好些,大家又笑道“这是中雪。”又再请第三、第四位同学读,终于读出了“大雪”,教师又激励性地说道:“还有谁能读得比他下的雪还要大的吗?”于是在同学们的品读中,“雪”下得更大了。由于有比较、有参照,当然就越读越好,“雪”也就越下越大了。从支老师的这一案例中,我们可感受到,朗读中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有情有趣的朗读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及时的、巧妙的、激励的评价。
  曾经有人这样问: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这样作答: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心灵共鸣,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绽放其本色之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研究》
  [2]《小学语文教学》
  [3]《朱作仁谈朗读》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发布时间】2018/8/31 17:56:54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