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兴趣;培养;创新;
【正文】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问题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根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不善于思考,就不能发现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它非常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问题意识这点在探究学习中最强调的、最关键的,恰是学生身上最缺失的、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探究式学习往往因为这一点而无法顺利进行。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主动参与、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水平的真正提高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艺、精粹的语言和幽默的谈吐,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使自己产生亲和力、信赖感,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学生才会喜欢上你的课。其次,教师必须熟练的掌握激发情感的方法和手段,如饱含情感的朗读、巧妙的语言点化、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等等。再者,根据文章特点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通过悬念、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去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产生愉快学习的情感,形成一种愿学、想学的心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说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进行分析等,以及发现了问题后,如何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应是适时适当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独立探究,勇于尝试,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发现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知识查找资料,尝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取成果。
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敢于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已,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有心理顾虑。他们担心: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疑不敢质、有问不敢提,久而久之,便使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提问。因此,语文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安全自主的交流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沟通,做朋友,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尊重学生的提问,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问题,即使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和幼稚,教师也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多鼓励、少批评、杜绝嘲讽,构建一个“问比不问强”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疑”敢问。
三、创设更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的欲望
著名的关于知识和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需要通过一定意义建构的方式,参与学习的人主动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建构的,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实质则是一定的现实情景。在这些构建的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学习者就能够通过这些更为生动、直观的形象去进行思考和展开联想,才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去认识和同化新的知识。因此,情境化教学模式所创设出来的空间环境与学习资源更为优越,能够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思考和进行合作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其问题意识。
四、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就目前语文课堂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有的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种沉闷的教学气氛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以师生间的平等、学生间的友好,给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使他们敢问、愿问、爱问。教师要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注意帮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从而使学生敢问,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多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全体参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全方位地问,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或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能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比如尊重和赞赏学生与老师一次不同观点的“顶撞”,语文课上一次大胆的发言,一个新颖的造句,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一次进步的作业,一次学习新方法的尝试,一个精妙词语的使用,作文中一次精巧的构思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五、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
学生如果能经常质疑,他的求知欲就会加强,质疑的兴趣会更浓,就会出现自主探究质疑的局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次提出实际的问题。如教《愚公移山》,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很显然,学生们为了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的找疑点,为深入理解这篇文章作了铺垫,我也及时的表扬了这些同学。教学时,我结合学生们愚公的认识,围绕“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愚公的决心和勤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勾勾画画,写写议议,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也就水到渠成。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思维,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质疑,教学中挖掘教材,激疑、引思,使得文章的重难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后学生的发展性质疑、探寻,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之花就会慢慢绽开。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主动参与、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水平的真正提高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艺、精粹的语言和幽默的谈吐,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使自己产生亲和力、信赖感,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学生才会喜欢上你的课。其次,教师必须熟练的掌握激发情感的方法和手段,如饱含情感的朗读、巧妙的语言点化、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等等。再者,根据文章特点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通过悬念、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去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产生愉快学习的情感,形成一种愿学、想学的心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说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进行分析等,以及发现了问题后,如何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应是适时适当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独立探究,勇于尝试,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发现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知识查找资料,尝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取成果。
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敢于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已,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有心理顾虑。他们担心: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疑不敢质、有问不敢提,久而久之,便使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提问。因此,语文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安全自主的交流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沟通,做朋友,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尊重学生的提问,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问题,即使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和幼稚,教师也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多鼓励、少批评、杜绝嘲讽,构建一个“问比不问强”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疑”敢问。
三、创设更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的欲望
著名的关于知识和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需要通过一定意义建构的方式,参与学习的人主动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建构的,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实质则是一定的现实情景。在这些构建的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学习者就能够通过这些更为生动、直观的形象去进行思考和展开联想,才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去认识和同化新的知识。因此,情境化教学模式所创设出来的空间环境与学习资源更为优越,能够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思考和进行合作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其问题意识。
四、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就目前语文课堂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有的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种沉闷的教学气氛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以师生间的平等、学生间的友好,给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使他们敢问、愿问、爱问。教师要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注意帮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从而使学生敢问,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多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全体参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全方位地问,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或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能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比如尊重和赞赏学生与老师一次不同观点的“顶撞”,语文课上一次大胆的发言,一个新颖的造句,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一次进步的作业,一次学习新方法的尝试,一个精妙词语的使用,作文中一次精巧的构思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五、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
学生如果能经常质疑,他的求知欲就会加强,质疑的兴趣会更浓,就会出现自主探究质疑的局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次提出实际的问题。如教《愚公移山》,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很显然,学生们为了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的找疑点,为深入理解这篇文章作了铺垫,我也及时的表扬了这些同学。教学时,我结合学生们愚公的认识,围绕“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愚公的决心和勤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勾勾画画,写写议议,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也就水到渠成。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思维,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质疑,教学中挖掘教材,激疑、引思,使得文章的重难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后学生的发展性质疑、探寻,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之花就会慢慢绽开。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 【发布时间】2018/8/31 17:57:16
- 【点击频次】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