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诱导

 

【作者】 罗乃平

【机构】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平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独具匠心的诱导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善于、巧于启发诱导,会使学生在诱导中学到知识、开启智慧,获取能力。
  一、在问答中诱导学生介入
  美国莫里斯·比格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形式达到。教师的这种作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将学生从一种情境带入另一种情境,从生活情境带入到知识情境,从知识的浅近情境带入到知识的深远情境,就需善于诱导,用问答等形式来诱导学生亲身介入,步步深入。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新课时,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情境:例题里37.52÷2.5除数是什么数?只要把除式中的哪个数变成整数就可以用学过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出结果?怎样把它化成整数?除式中的一个数化成整数后,要使商不变,另一个数变不变?怎样变?为什么?原除式是几除以几?变后的除式是几除以几?两个除式所得的商相等吗?根据是什么?
  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任知规律的一致性,通过问答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经常创设这种“阶梯式”问题情境,通过问答对话,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决策?有重要意义。
  二、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悟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以解决心中之疑。因此,教师可先设疑,让学生展开讨论,待其还难以解决之时,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而自悟。
  例如,我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通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们的面积呢?疑问萌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这样通过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解疑,可以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
  三、在比较中诱导学生鉴别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能认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对这些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确定异同,领悟深远。
  以教学“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为例,一个2r,一个是r。如果对两者区别对比不够,学生也会把它们混为一谈。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先画出一个圆及它的半径。
  第二,让学生在上圆中,画出2r。
  第三,再让学生画出r2
  通过图形的展示,学生对2r和r2的实际意义就十分清楚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已知圆的半径,不同的地方则在于一个是先求半径的2倍,另一个是先求出半径的平方。然后又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即都需要扩大3.14倍。由于半径的2倍是直径,是个长度,所以它的3.14倍还是个长度;而半径的平方是个面积,所以它的3.14倍还是个面积。
  实践证明,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对比诱导分析,使学生辨析异同,探求规律,不但可使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还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四、在想象中诱导学生探索
  “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作超前反映,而思维是以组织起来的概念系统进行超前反映。”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诱导他们想象力向高深发展,使其思维空间更广阔、更深远。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二年级有两个班,这学期一班转走5人,二班转来8人,这学期二年级人数比上学期人。我让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做,结果正确率还不错。有一部分作出如此回答:因为转来的人数比转走的多,8比5多3,所以这学期人数比上学期多3人,这是利用逻辑推理解题的。另一部分学生也作答正确,其中有一名学生先在草稿纸上画图。
  并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本来两个班的人数都是全的,后来一班转走5人,二班又转来8人,这样从二班的8人中抽出5人去补给一班,还剩余3人,所以这学期人数比上学期多3人。很明显,这种题目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头脑中的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揉合,构造出新的形象,从而清晰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这个空间拍打、翱翔。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处置各种情境,诱导在阅读中品味,在实验中探索,在愉快中记忆,在反馈中深入,在整合中提高,在失败中追求??
  总之,教师的诱导有如牧童引牛。只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者方能驾驭课堂,启发学生,使教学达到理想境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 【发布时间】2018/8/31 17:58:19
  • 【点击频次】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