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格里格《蝴蝶》的钢琴演奏及教学
格里格对自己的音乐风格做了这样的评价:“像巴赫和贝多芬这样的艺术家在峰顶建起了教堂和庙宇,而我希望……为白己的同道人中开辟一些歇脚之处,使他们能像在家一样感到舒适和高兴。换句话说,我记录了自己国家的民间音乐,在风格和结构上,我是舒曼学派的一名浪漫主义学生,同时,我还把自己浸入到民间小调的财富之中,我力图从这种未经发掘的挪威灵魂的源泉中创造出一种民族艺术。”
格里格于1884年返回卑尔根南部一个湖边的岬角上,建立了一座小别墅,他摒弃世俗嘈杂的生活,静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快乐,《蝴蝶》就是于1886年在这里创作诞生的。
格里格《蝴蝶》(OP.43.NO.1) 这首钢琴作品,不是格里格根据挪威民间音乐所改编,但乐曲中充分体现了格里格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并结合运用民族特点最鲜明的因素:调式、旋律、和声的民族创作手法,它充分体现了格里格作曲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理念。
整首乐曲采用附点音符与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两种不同音型,运用大小调的音阶和半音化进行的模式,仅第- -主题1--6小节调性就从A大调一E大调一e小调,到第二主题义转换到G大调,格里格的利和声运用就像他本人说的“和声土国永远是我的梦幻世界,而我的和声感觉方式对我自己永远是一一个谜”。他继承了欧洲传统和声手法,同时义加入了七音、九音和弦,运用极富个性的半音化和声语言和民间调式和声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飞舞的蝴蝶的形象,使作品极符合格里格的个性特征。
在进行演奏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分析作品结构,注意指法利手位固定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找到乐句由附点和连续十六分节奏构成的半音阶结构特点,并找到指法特点以及规律,例如: 1、3、4小节中第三拍中最后一个音三指的固定,有利于作品旋律弹奏的准确性,第二小节中注意把握手位的变化移动以及指法的变化。在8、9小节弹奏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单音与和声音程,单音与三和弦之间2、3、4、5指在钢琴键盘上的固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这样的难点小节无论音高旋律、节奏、抬指击键的准确性都有了有力的保证。
(二)演奏技巧
在演奏技巧上,注意在完成右手旋律八度、七度、六度音程,例第1、2小节(谱例1)
以及左手跨度达到十度的距离时,在弹奏中怎样保持连奏使手指站稳,完成力量转移是教学中一个难点,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并体验到手腕的放松,指尖有力,用手腕带动整个手向上或向F进行弹奏,击键的于指站稳直至下一手指击键完成力量转移时再松开,使旋律、伴奏具有连续、优雅的性质和流动感,同时既具有通透清晰的音色,又要使音乐旋律线条柔和而富于歌唱性。
另一难点是在完成第8、9小节(谱例2)单音与和声音程,单音与三和弦之间连奏技
巧的弹奏时,指法和手位在运动过程中保持问定,大胆地完成抬指击键时,石手的柱式和弦不仅要注意整齐的下键,也要训练五指的力量以及站稳,使和弦中最高的旋律音突出。同时注意击键过程中的韧劲的运用。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当手指在完成向下击键动作时,有反方向向上的力量阻止手指的下落,而当手指离键时,有反方向向下的力量阻止手指的离开,使这种力量对抗形成,同时注意下键的力度、速度控制,完成“讲究”的击键,为刻画出蝴蝶轻盈、灭巧,在绿树花丛中翻飞,充满生命力,充满了灵魂与活力的音乐形象提供良好的纲琴弹奏技术支持。使我们能获得连贵的、柔美的、优雅的、轻盈的、轻巧的音色。从而使这首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极富于抒情性,既传递它丰富的大自然气息,又表现共美丽的幻想性,表达格里格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三)对于乐曲不断重复的旋律处理
从《蝴蝶》这首钢琴作品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格里格在普乐作品创作中的特点一只用两三种节奏型不断重复,不断转调、离调推进旋律的发展。
在第一主题结束时,采用经典的不明确终止式,最后一个音停留在e小调主和弦,而全曲是A大调,在其中不断变换到第7小节过渡到第二主题,以G大调开头的旋律线条F行逆转(谱例3),
并不断变换旋律的起始音高(谱例4),
再次重复;从17小节开始依然重复之前的旋律,到21小节山于第一小节的高八度重复,从而进入A大调结束。
在钢琴弹发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调性以及曲式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不同调性的转换,不同乐段的变化重复在表现音乐性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不同作用,并力求通过演奏者的二次创作,对音乐中的多次重复做好演奏处理,表现一一个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蝴蝶》形象。
例如: A段中音乐表现的蝴蝶自由地在田野、花间飞舞,美好而自在,灵魂而优雅、轻盈而闲适,而在A段结束时,第5、6小节(谱例5)
poco rit稍渐慢的速度和dim (渐弱)的力度表达塑造了体态轻盈、美晒的蝴蝶停在花瓣、枝尖、叶面的小憩形象。
而B段G大调的旋律线条下行逆转,要求演奏者以atempo(回原速)的音乐表达,快速的弹奏技巧,既通透清晰,又带有浪漫主义梦幻色彩的音色,展现出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旋转、舞蹈的音乐形象,同时应处理好11-14小节的重复时应有的力度、速度、音色的细腻变化与表达,并可以在14- 16小节采用柔音踏板的加入,表达PP (很弱)的力度,增加其浪漫主义色彩,并在15- 16小节中(谱例6)
表现出速度的rit (渐慢)和力度的dim (渐弱)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与A段结束时速度poco rit 和力度dim的变化以及对比,格里恪作为对后明印象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更強调意像的表达,即音乐的画 面感,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表现一-连串快速弹奏的音符所应表达出的更加细膩的有明暗变化的音色,更鲜明地表现出蝴蝶飞舞时飘忽不定的姿态,同时又描绘出在阳光照耀下蝴蝶身上显现的五彩斑斓的不断变幻的色彩,引导学生找到音乐中的画而感,并通过良好的手指伸展能力、控制能力,表达出这种两面感。从而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丰富而富于变化,使音乐形象更生动。
从17小节到21小节中,演奏省应表现出音乐旋律再次重复时的力度变化处理,例如:从19小节的cresc poco a poco到21小节的f (强)的力度表达,展现的振翅高飞,追求美好阳光的音乐形象。
而39- -42 小节(谱例7)的结束句的处理与之前第6小节和第15、16小节的处理均不
一样,无论是其中40小节的二分休止符的表达,体现声音断开时,音乐意境的延续,呼吸的支持保证了音乐乐句的连续性、乐思的连续性,还足程度史大的dim和rit的表达以及极其讲究的提手落等或抬指击键获取的音色,以表现音乐时间的连续性以及钢琴演奏常给我们的美好的曲自感,展示蝴蝶的渐渐消失与远去,留下回味无穷的思索....
钢琴演奏者应追求整首乐曲从轻到响、从响到轻的变化和对音色的巧妙结合,使人听起来感觉变化莫测、趣味无穷。
(四)踏板的运用
格里格在《蝴蝶》中,他的踏板标记极为细致,往往每小节中前二拍有踏板标记,三、四拍显尔不踩踏板,而5、6小节中使用的没有完全放开的连续性踏板,第8小节中使用四个踏板记号(踏板的使用非常复杂和精细),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该遵循格里格的原始踏板标记,同时由于踏版的使用非常复杂和精细,它应通过我们]的听觉分辩及时修正,在演奏过程中应充分聆听其音响,控制踏板踩下的时间、延续的时间、放开的时间,以及放开的速度,同时注意踏板踩下的深浅与音色、旋律、力度等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14- -16 小节中踩下柔音踏板(una corda)以表达很弱(pp) 的力度以及流动的旋律的有迷幻色彩的画面感。
钢梦家鲁宾斯坦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若正确运用可使演奏锦上.添花,但机械的、呆板的踏板运用对这首具有浪漫主义创作特点,更强调音像的表达以及音乐作品的画面感的抒情小品是有毁灭性破坏的。
对于那些不能严格按照作曲家意图米弹奏的演奏家而言,格里格的批评是非常严厉的,基于这种原因,演奏者在演奏时应非常小心地遵照格里格的意图,用良好的技巧作支持,赋予作品生命与活动,表现《蝴蝶》的大白然气息以及其幻想性、画面感和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作曲家对关好的追求。
- 【发布时间】2018/8/31 17:59:36
- 【点击频次】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