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游戏化教学中存在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注意;问题;
【正文】小学生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好动,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游戏教学法就是在利用了学生的这种好动特点。很多教师能有效地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当中,能将枯燥的语文教学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兴趣。但很多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只是把游戏教学当成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工具,并没有深入考虑游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功能,片面强调游戏教学的娱乐性,忽视其教育功能,对游戏教学法的“游戏性”和“教育性”把握不准,游戏教学的应用忽视儿童的人本发展。所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游戏化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的参与度低
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往往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学生很少。如语文知识小竞猜活动,始终是几个同学在回答,老师对答对了的同学给以小星星作为奖励,其他同学有的是没抢到机会,还有很多是根本不会做,有的趁机在玩别的,这些同学就成了旁观者。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但参与在游戏中的人数太少。始终是老师和少数的同学在一问一答。新课程的理念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班所有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体,没有参与感就不会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
2、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盲目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我们有些老师只重游戏的结果,哪组赢了哪组输了,而不注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能用到多少语言进行交流。这样的游戏活动,目的把握不准,游戏与课堂教学脱轨,纯粹为游戏而游戏。如在一堂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设计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老师先给学生一个成语和一块手绢。音乐响起,学生开始从前往后传,音乐一停手绢在谁手里,谁要接着老师的成语的最后一个字再说出一个成语,手绢接着往下传。这个游戏每次从音乐响起到停下再到同学想一段时间把成语说完,大约要花一分钟,游戏要用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只有8名同学说出了正确的成语。在这整个游戏中大家是都参与进来,但玩得多练得少。人的一切行为都与目的有关,盲目的行动,只会是徒劳无益的。
游戏还要服务于教学内容,语言实践量小会不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容易造成课堂好像很活跃,课后学生全忘光的现象。正如我们在观察中所发现一些学生认为语文课很有趣,因为能做游戏,至于游戏的内容是什么就说不出来了,学生只是喜欢游戏的形式,它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兴趣的养成是以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作支撑的,没有这三方面的积累,学生哪怕兴致再高也将行之不远,所以游戏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任何游戏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
3、游戏的可操作性差
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预设的游戏,在上课时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很难操作。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有没有达到游戏的要求,游戏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等问题。最好是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稍微有所提升,使学生既不感觉太容易,也不感觉太难。只有游戏难易程度适宜,幼儿才能掌握游戏,在游戏中获得成功,幼儿才能对游戏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若游戏过难或过易,则可能是幼儿畏难或轻视,不愿参与游戏,导致教学失败。如让二年级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必须是四字成语,难度就很大。二年级学生词汇量少,完成这项任务很难。这样整个课堂的时间都浪费在学生的思考当中,即使说出来了一个四字成语,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游戏就显得没有意义。
4、游戏的安排不合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被广大实验教师所普遍认同的。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在苦心设计游戏形式的时候,缺乏对游戏的目的性、价值性、自主性的理性思考,出现了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热热闹闹。岂不知这种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的活动是无效的、无价值的,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透视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教师还没有把握教学的本质,没有深刻领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理念,目光仍然紧盯着自己的教案,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花样,而极少真正关注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
为了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游戏化实践中要遵循如下原则。
1、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运用游戏教学过程中首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娱乐性和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这紧密联系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快乐语文的精神特点。娱乐性和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教学充满趣味,让学生具有娱乐的情绪体验。又能通过游戏教学有效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使儿童得到生理、心理上的发展。
2、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游戏教学是通过构筑儿童的学习经验,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培养儿童游戏性的个性品质。既要使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但游戏的内容与目的又要围绕教师的要求。这里的关键是要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那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就要遵循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这一原则。
3、以人为本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开放性教学的基本路径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所创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要让学生真正解放,挣脱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游戏教学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了。进而言之,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它有助于实现人文关怀。把教学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是在学生本体存在的角度提出,突出了学生当下现实生活的价值。游戏强调的是个体经验和体验,每个人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获得的是各人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总之,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与游戏充分结合起来,研究创造出生命力强大的新兴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化,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轻松和高效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质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让孩子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1、学生的参与度低
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往往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学生很少。如语文知识小竞猜活动,始终是几个同学在回答,老师对答对了的同学给以小星星作为奖励,其他同学有的是没抢到机会,还有很多是根本不会做,有的趁机在玩别的,这些同学就成了旁观者。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但参与在游戏中的人数太少。始终是老师和少数的同学在一问一答。新课程的理念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班所有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体,没有参与感就不会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
2、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盲目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我们有些老师只重游戏的结果,哪组赢了哪组输了,而不注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能用到多少语言进行交流。这样的游戏活动,目的把握不准,游戏与课堂教学脱轨,纯粹为游戏而游戏。如在一堂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设计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老师先给学生一个成语和一块手绢。音乐响起,学生开始从前往后传,音乐一停手绢在谁手里,谁要接着老师的成语的最后一个字再说出一个成语,手绢接着往下传。这个游戏每次从音乐响起到停下再到同学想一段时间把成语说完,大约要花一分钟,游戏要用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只有8名同学说出了正确的成语。在这整个游戏中大家是都参与进来,但玩得多练得少。人的一切行为都与目的有关,盲目的行动,只会是徒劳无益的。
游戏还要服务于教学内容,语言实践量小会不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容易造成课堂好像很活跃,课后学生全忘光的现象。正如我们在观察中所发现一些学生认为语文课很有趣,因为能做游戏,至于游戏的内容是什么就说不出来了,学生只是喜欢游戏的形式,它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兴趣的养成是以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作支撑的,没有这三方面的积累,学生哪怕兴致再高也将行之不远,所以游戏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任何游戏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
3、游戏的可操作性差
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预设的游戏,在上课时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很难操作。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有没有达到游戏的要求,游戏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等问题。最好是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稍微有所提升,使学生既不感觉太容易,也不感觉太难。只有游戏难易程度适宜,幼儿才能掌握游戏,在游戏中获得成功,幼儿才能对游戏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若游戏过难或过易,则可能是幼儿畏难或轻视,不愿参与游戏,导致教学失败。如让二年级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必须是四字成语,难度就很大。二年级学生词汇量少,完成这项任务很难。这样整个课堂的时间都浪费在学生的思考当中,即使说出来了一个四字成语,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游戏就显得没有意义。
4、游戏的安排不合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被广大实验教师所普遍认同的。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在苦心设计游戏形式的时候,缺乏对游戏的目的性、价值性、自主性的理性思考,出现了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热热闹闹。岂不知这种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的活动是无效的、无价值的,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透视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教师还没有把握教学的本质,没有深刻领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理念,目光仍然紧盯着自己的教案,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花样,而极少真正关注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
为了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游戏化实践中要遵循如下原则。
1、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运用游戏教学过程中首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娱乐性和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这紧密联系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快乐语文的精神特点。娱乐性和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教学充满趣味,让学生具有娱乐的情绪体验。又能通过游戏教学有效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使儿童得到生理、心理上的发展。
2、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游戏教学是通过构筑儿童的学习经验,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培养儿童游戏性的个性品质。既要使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但游戏的内容与目的又要围绕教师的要求。这里的关键是要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那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就要遵循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这一原则。
3、以人为本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开放性教学的基本路径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所创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要让学生真正解放,挣脱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游戏教学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了。进而言之,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它有助于实现人文关怀。把教学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是在学生本体存在的角度提出,突出了学生当下现实生活的价值。游戏强调的是个体经验和体验,每个人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获得的是各人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总之,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与游戏充分结合起来,研究创造出生命力强大的新兴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化,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轻松和高效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质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让孩子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 【发布时间】2018/8/31 18:00:12
- 【点击频次】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