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作者】 罗 瑜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坡子小学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要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正文】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确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展,能够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倡导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更是未来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好自主学习的有关策略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所以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安全”的心理需要,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教师对学生要倾注爱心,面向全体。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也因多种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优点反映在不同的侧面,教师要善于发现,要用热情的目光、可亲的面孔面对每个学生,对差生多厚爱,课上鼓励发言,以慈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老师,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给学生竞争机会,活跃气氛。如让学生上台操作,教师说:“谁愿意露一手给大家看看。”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你能站起来回答,老师就很高兴了,慢慢来”。教师要结合教材,创设一个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来激励学生参与,标新立异,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如口算竞赛、笔算竞赛……比比谁想得快、方法好、小组合作好。教师对表现好的要用感染力的语言来表扬、激励。另外,课堂的问题多接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有话可说,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如:学习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稳定性,问学生:“生活中怎样运用这一特性的?”学习休息时,让学生自己去取钱,再说说自己学到的知识。认识人民币,让学生去超市购买东西来感受元、角、分。总之,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创设自主学习空问的前提。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而且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知识,更不愿意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有了兴趣就更愿意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所以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摇篮曲》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首先教师让学生拉上窗帘,并且安静下来,在黑暗中为学生播放夜晚乡村的情境,天空中星星闪烁,流水声、蛙鸣声在安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的优美。学生在这种情境下都显得十分的惬意,忽然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宁静的夜晚。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如何才能让婴儿不哭,学生会回答,给婴儿喂奶、拿玩具给他玩、抱抱他,给他唱个歌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得出,为婴儿唱个歌是最好的办法,教师播放摇篮曲,从而进行教学。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给学生创设充分地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自主学习应最集中地体现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而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地探索与思考是创设空间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如教学小学数学“l3-5=?”时,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或动手操作,使学生找出多种算法求出得数。①用小棒摆:先摆13根小棒,再一根一根地拿走5根,还剩下8根,13-5=8;②先从10根中拿走5根,还剩5根,再和3根合起来也是8根,l0-5=5,5+3=8;③把5分成3和2,l3-3=l0,l0-2=8:④想5+(  )=l3,因为5+(8)=13所以13-5=8。教师充分肯定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比较哪种方法最好。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自主探索留出较大的空间,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6根小棒、8只苹果、一张长方形纸。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操作,选择这些材料来表示l/2,学生投入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自由地选择材料,有的可能会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一根绳子对折,也有的会把8只苹果、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通过比较归纳发现: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单位“l”的含义。总之,给予学生充分探索、思考的空间,他们才能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鼓励学生质疑和猜想    
  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学突破记忆与模式的模式,也不限于论证推理和过份形式化。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这些非形式化学习方式更多地在教学学习中出现,要鼓励学生质疑和猜想,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这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需要。如教学小学数学“厘米”时,学生用刻度尺量物体时,有学生问:“练习本是l9厘米还多5小格,这5小格算多长?还有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吗?”如:教学12-8=4有学生提出:“用8减2得6,再用l0-6得4对吗?”这时,老师及时表扬他敢想、敢说、敢问,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正确与否,最后达成共识。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课上老师让学生写一个自然数,在它的未尾添上0问:数的大小变了吗?此后,再让学生任意写一个小数,并让学生在小数的未尾也添上0,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小数的大小怎样变化?有的学生说变了,有的说没变,这样既巧妙地导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开阔。
  总之,小学生由于年龄等各方面发展的都不完善,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学习能力就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既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 【发布时间】2018/8/31 18:38:38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