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效课堂;课前准备;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
【正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执着追求的目标。经过课题组的研究,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得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与同行交流。
一、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一)备教材。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系统认真地研究全学期的教材,明确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析出每一单元、每一课之间的前后联系;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合理地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根据每一节课不同的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安排好教学过程。
(二)备学情。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至关重要。当我们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时,就可以找准学习起点,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与学脱离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备学习方法。在备课中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预习、探究、交流、讨论等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例如,在乘法竖式计算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第一次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就要把探索计算方法的方法教给学生,并且是学生学会、理解计算方法。这样,在后续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的教学中学生就可以独立学习。这些过程和方法都应该在备课中作为重点进行分析和准备。
(四)备教学预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科学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备好教学预设教师可以从容不迫地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教学,同时还有可能会收获许多意外的精彩。在教学预设时,要预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预设学生在“教”的活动下“学”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意外”;预设教学程序,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预设学习方法,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预设教学媒体、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等,这些预设都是影响一节课成败的因素。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科学预设、精心准备。
二、要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新模式
在优化教学策略时,教师既要考虑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游戏是小学生都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把数学教学和游戏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游戏环节中,融入新知识的探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主动状态下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数的组成和分解”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不同的数字卡,让他们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快速地找到和自己卡片上数字加起来等于教师说出数的学生,完成找朋友的游戏。在快乐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他们很快掌握了数的组成和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构建直观的教学课堂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习惯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理解一些较难的知识时会遇到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中进行知识探究,能让他们从直观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竞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竞赛情境,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想在竞赛中获得胜利,能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有效掌握了知识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后,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使他们在保证计算正确的情况下,计算速度大大提高。
(四)创设操作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操作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对知识进行理解和体验。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他们能有效地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强化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用木棍摆一摆,能让他们直观地理解如何进位,如何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在创设操作情境时,教师要从教材的重难点出发,通过有效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地动手、思考,让他们结合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使学习效果获得强化,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教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固定的模式中,在定式思维的影响下,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能有效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在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辨,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师生、生生的积极交流中,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启发,他们能从新的角度来探究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数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要尊重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老师一讲就能明白,而有的学生老师讲好几遍都不明白,为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在教学探索237×15的计算方法时,有四种方法,237×10=2370,237×5=1185,2370+1185=3555;237×3×5=711×5=3555;用竖式计算;借助表格。这四种方法有难有易,在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时,第一种可以找学习弱一些的学生来回答;第二种方法可以找稍微好一些的学生来交流,以此类推,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同时又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教学,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必然途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探究、思考过程中收获知识,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一、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一)备教材。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系统认真地研究全学期的教材,明确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析出每一单元、每一课之间的前后联系;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合理地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根据每一节课不同的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安排好教学过程。
(二)备学情。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至关重要。当我们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时,就可以找准学习起点,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与学脱离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备学习方法。在备课中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预习、探究、交流、讨论等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例如,在乘法竖式计算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第一次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就要把探索计算方法的方法教给学生,并且是学生学会、理解计算方法。这样,在后续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的教学中学生就可以独立学习。这些过程和方法都应该在备课中作为重点进行分析和准备。
(四)备教学预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科学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备好教学预设教师可以从容不迫地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教学,同时还有可能会收获许多意外的精彩。在教学预设时,要预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预设学生在“教”的活动下“学”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意外”;预设教学程序,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预设学习方法,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预设教学媒体、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等,这些预设都是影响一节课成败的因素。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科学预设、精心准备。
二、要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新模式
在优化教学策略时,教师既要考虑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游戏是小学生都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把数学教学和游戏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游戏环节中,融入新知识的探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主动状态下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数的组成和分解”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不同的数字卡,让他们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快速地找到和自己卡片上数字加起来等于教师说出数的学生,完成找朋友的游戏。在快乐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他们很快掌握了数的组成和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构建直观的教学课堂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习惯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理解一些较难的知识时会遇到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中进行知识探究,能让他们从直观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竞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竞赛情境,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想在竞赛中获得胜利,能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有效掌握了知识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后,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使他们在保证计算正确的情况下,计算速度大大提高。
(四)创设操作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操作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对知识进行理解和体验。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他们能有效地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强化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用木棍摆一摆,能让他们直观地理解如何进位,如何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在创设操作情境时,教师要从教材的重难点出发,通过有效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地动手、思考,让他们结合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使学习效果获得强化,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教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固定的模式中,在定式思维的影响下,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能有效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在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辨,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师生、生生的积极交流中,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启发,他们能从新的角度来探究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数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要尊重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老师一讲就能明白,而有的学生老师讲好几遍都不明白,为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在教学探索237×15的计算方法时,有四种方法,237×10=2370,237×5=1185,2370+1185=3555;237×3×5=711×5=3555;用竖式计算;借助表格。这四种方法有难有易,在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时,第一种可以找学习弱一些的学生来回答;第二种方法可以找稍微好一些的学生来交流,以此类推,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同时又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教学,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必然途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探究、思考过程中收获知识,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 【发布时间】2018/8/31 18:42:47
- 【点击频次】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