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杨志红

【机构】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应看到,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多年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直未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因而,对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将是我们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对策研究;
【正文】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本人希望能通过对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如何破解这一困境进行探索。
  一、农村中学作文状况
  1.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条件和无形动力。而学生学习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老师一点一滴的加以培养。?多少年来,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教师关在校园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厌恶写作文。据抽样调查,小学、?初中、?高中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65%、85%。加之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紧张,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如何能更好的积累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可见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变换作文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 
  2.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  
  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歌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们的学生呢,据有关调查得知:①我国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特别是农村学生更谈不上有多少阅读时间和数量(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们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照看。这些留守儿童,一来那些代理家长不懂得该给他们买什么样的课外书,二来有的还根本买不起,即使买了也没有时间看)。②多数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根本没有读过“一本”名著。?“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有丰厚的积累。    
  3、素材积累贫乏,生活体验缺失。
  学生对作文的喜欢程度不够,认识肤浅,畏难情绪加重,勉强的应付,东拼西凑,移花接木,抄写复制情况严重,写作动机很难维持,兴趣不高导致害怕作文。良好的写作习惯难以养成。真正想把日记的当作记录成长的足迹的很少,把自己的生活感悟不能随时记下来,仅仅是一时兴起的激动,等到作文时过后就抛到九霄云外了。不知道积累形成素材,还有就是依赖性强拿到作文不能积极的去思考,写作时参照例文,形成不了自己的习惯。这是因为,学生身体心理不成熟,对社会有所接触,生活的认识只是表面的,思维处于过渡期,对生活体验感受处于萌芽状态,生活的面很狭窄,体味感悟人生很肤浅,甚至萌芽,对生活的观察不是太别的认真。作文时,从自己的积累的素材中找不到要写的内容,或者就没有,平时的没有注意观察生活,内容旧偏老,语言乏味,没有新意,让人心生倦意。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路在何方?基于以上现状分析,我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训练的形式和题目的设置。以往多数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都限定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固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搬硬套、苦思冥想,真正有创意的并不多。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创意呢?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城市的学生有见识,是因为他们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农村没有摩天大楼,没有雄伟开阔的广场,可是农村有的是城市里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秀色可餐的庄稼:郁郁葱葱清幽雅致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轻柔粗犷的河流。这些都是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不妨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介入话题让供料作文变得开放灵活。九年级学生已涉及到供料作文的写作,要对学生七、八年级作文实践能力进行适当检测,我们不妨让材料作文灵活一些,少一点限制,写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崭新的作文形式,具有供料作文的一些特点,即以供料为依据,有限制性,但话题作文的限制非常有限,几乎不构成对学生作文的障碍。因而,开放性和灵活性就成了它的最大特点。一般情况下它只为学生提供话题,依据给定的话题,定什么题目、写什么、怎么写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充分的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2.要注重题目的设置。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在命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对题目,学生无话可说,只得搜肠刮肚,敷衍了事。《吾家有女初长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儿作文不及格却振振有辞:又是《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做到高中三年级,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可写?从此可见一斑。事实上,这个题目,我们无论哪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何止见过一面。又能有多少兴趣呢?教师出题不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无法触及学生心中的积累,他们当然无话可说了。故而,我们必须重视命题中的心理规律的研究,用恰当的命题叩开学生的心扉。要命题得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题目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应难易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功。
  3.进行写作指导。作文指导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德文风。叶老曾说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就是力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说假话。为达此目标,命题必须切合学生实际,知道必须根除所谓的“立意深远,深层开掘”指导。封建时代训练八股文要“代圣人立言”而不说自己的话,要培养的是“鹦鹉学舌”式的奴才,而非独立个性的人才。作文指导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美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而学生写作个性的形成与其自身条件有很大关系
  总之,只要我们所有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走出目前农村作文教学的泥潭,迎来独具风景的农村作文教学的春天。
  • 【发布时间】2018/10/10 8:49:48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