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走过朗读第一关

 

【作者】 谢福琴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年级的朗读要指导什么

  朗读是学生接触语文的第一项技能,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必要保障,一年级的朗读指导是否到位,将会影响学生以后学习语文的状态,结合自己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一年级的朗读指导要抓实、抓牢、抓出趣味。
  一、读得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教师稍不注意学生的读书就会流于形式,每次的朗读检查只请优等生汇报就匆匆地进行下面环节的教学,殊不知有多少学生还隐藏有朗读的隐患,他们急需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如果我们观察到这一点,就找到了指导朗读的第一个缺口: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
  首先是方言的影响,就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学生最容易混清的是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在许多学生的朗读里,几乎没有翘舌音和后鼻音,针对这些突出的现象,老师要做重点指导,一种方法是归类指导,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借生日》一课时,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针对这些出现的现象,教师不仅要给予一一纠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归类指导,让学生记得系统性、牢一些。在这一自然段中“早晨,小云醒来一看,枕头放着一只可爱的布熊。”“晨”“枕”“着”“只”四个字都是翘舌音,教师在逐字纠正完后,要集中地将这类型读音的字罗列出来,再一次强调翘舌音的发音技巧,让学生做重点练习,这样的朗读指导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发生顾此失彼的现象。
  在纠正读音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对比指导也显得犹为重要,一味地强调发音技巧,学生难免走入死胡同,反复地强化,只能增加学生对朗读的厌恶感,此时如果能恰当地增加对比指导的教学,这一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还是例举《借生日》的例子:在第一自然中“早晨”这一个词就是由一个平舌音和一个翘舌音组成,学生读书时很容易将两个读音都读成同一种读音,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一组词语拿出来,进行对比,让学生有个鲜明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早”扩词,(早上)(清早)(早晚)(早起),扩词同时让学生试着造一下句子,在说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对“早”的读音会有巩固,用同样的方法给“晨”扩词,(清晨)(晨钟)(晨露),同样结合造句巩固,此时教师才不失时机地再次指导“早晨”的读音,对比平、翘舌音的不同,最后再放到课文句子中反复练习,这样的朗读指导我们会收到以一代十的效果,以后再遇到学生对平、翘舌音混淆的情况时,教师就简单地提示该读音属于哪种读音,学生自然会有意地注意自己舌头发音的位置。当然这样的指导不是一劳永逸的,当我们又碰到比较典型的现象时,我们仍然可以停一停,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就是需要带着学生走一走、停一停,走时让学生感受到独立的畅快,停时让学生谨记教师的点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课文的快乐与意义。
  此外,制约一年级学生读不准课文的因素就是普遍存在的漏字和添字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除了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不强外,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感不强,因此当学生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时,我们不要一味地责难学生,此时正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和培养初步语感的好时机。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课文《要下雨了》时,学生在朗读“我正忙着捉虫子呢!”和“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这两个句子时,总喜欢把“正”读成“正在”,而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两句的重点是为了突出“正忙着”,而不是强调“正在干什么”,为了巩固这一朗读训练,我还不失时机地将课后练习:“    正忙着     呢!”引入训练,学生在读书时添字的现象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许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就是最好的教学契机,老师只有去重视这些学生身上出现的“瑕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读得通
  将课文读得通顺是对一年级学生的又一个读书要求,书读得通,意才能明。而纵观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有一大半仍停留在读字的现象上,这样的朗读让人听起来觉得磕磕绊绊,结结巴巴,破坏了语言文字的美感。中国的文字讲究韵律和节奏,因此只有在一年级时就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和习惯,才能让琅琅的读书声伴随他一生。而造成学生读书不顺的原因有二个:一是学生积累的字、词少,二是学生没有树立词语、短语的概念。识字量丰富的学生在朗读时他的认读时间快,避免出现逐一读字的现象。对于大部分一年级学生来说,词和短语的概念很陌生,这也是造成学生读书不通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又不能机械地一一告之学生,哪几个是词和短语,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识字教学时,由字到词,由词到句。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课文《夏夜多美》的句子:“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朗读这一句时,我们可以结合本句的两个关键生字进行:“莲”组词(睡莲),结合图认识睡莲,建立词的概念,接着提问学生,此时的睡莲在干什么?(刚闭上眼睛),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短语,这时再请读不通顺的学生来练习,他们就会明显地将(睡莲)和(刚闭上眼睛)连贯地读出来。接着趁势再学习生字“哭”,组词(哭声),什么样的哭声?(呜呜的),被哭声怎么了?(惊醒),根据师生的问答,引出了一组组的词语和短语,此时再加上教师恰当的示范,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会停顿
  读书不会停顿也是一年级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一种情况是学生对标点符号熟视无睹,或者说他们对标点符号的意义了解不太清楚,因此在读书时,最容易连句读,停顿在不应该的位置,扯散了词语,破坏了读书的美感。针对这一现象,有必要对学生讲清标点符号的作用,教师做好示范。而学生最不会停顿的情况是遇上了长句子,句子一长学生就手忙脚乱,此时教师不仅要示范,还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长句子的朗读经验后,要带着学生去寻找规律,比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就有许多的长句子:“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句话中,一共描写了两件事,读时要在第一件事后面有明显的停顿:“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样学生在读顺句子的同时也了解了句子的意思,达到以读代讲的作用。再比如“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这句话有两个明显的方位词,读时可以这样练习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通过对两处方位词的停顿,学生自然能读通句意,读起书来也显得干净、利落。还有的情况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的需要而进行停顿:“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为了突出疑问的语气,可以这样停顿:“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吗?”有了前面停顿的预设,后面的语气就会很顺畅地朗读出来。
  停顿本来是为了换气的需要,但是细心的老师能带着学生去寻找一些规律,会发现停顿时也是有“气”可寻,慢慢的学生就能读出韵律和节奏,使朗读充满美感。
  四、有味道
  有感情地朗读是对学生比较高的要求,但是一年级学生也可让做到。首先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语境去理解,以悟促读。单纯的语言技巧灌输,只能让学生感到迷茫,或者说这些朗读经验只属于老师,不属于学生。唯有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去理解,去感悟才是最佳的办法。以一年级《要下雨了》为例:几处描写小白兔的句子都可以结合语境去理解:1、“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说明小白兔内心充满疑惑,十分不了解。2、“是要下雨了吗?”说明小白兔心中半信半疑。3、“妈妈,要下雨了!”说明小白兔已经完全相信,并且十分着急,结合语境十分清晰地了解了课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学生读时也自然能掌握其中的语气,将人物和自我合二为一,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再看描写其他人物的句子:燕子说:“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蚂蚁说:“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结合语境让学生了解,也能区分出他们的细微之处:老师提问:“燕子忙着干什么?”学生知道是捉虫子,老师接着问:“虫子是燕子的什么”,学生脱口而出:粮食,老师再接着问:“此时的燕子心情怎么样?”学生纷纷说(高兴、开心……)老师此时才顺势引读:这只高兴而忙碌的燕子会怎样说呢?学生就可以很好地读出“我正忙着捉虫子呢!”一句,此时再引导学生对比蚂蚁的心情,教师问:“蚂蚁也是很开心吗?”学生知道蚂蚁忙着搬东西,并且让学生想象蚂蚁搬的会是什么?有可能是粮食、树叶……学生自然知道要下雨了,蚂蚁是不开心的,它要十分忙碌,两个句式一样的句子,人物的心情不一样,读出的语气也自然不一样,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能趣味十足地读出文章的味道。
  一年级是培养学生初步语感的最好时机,如果我们善于抓住每一次的教学机会,尽量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就能读出最真、最美的语言,我们也将会有一个书声琅琅的校园。

  • 【发布时间】2018/10/10 8:52:31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