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创设情境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

 

【作者】 曾祥开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让学生体验发现物理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 创设情境;积极性;课堂实验;
【正文】物理学是一门要求严谨的学科,在教学时通常会过于生硬,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情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而高中教学多倾向于机械式的生搬硬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创造力。
  一、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境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将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就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
  例如,在学习角速度概念时,学生提出:既然用线速度可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呢?我们可以创设月球和地球辩论的情境。地球说:“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每秒钟走过的弧长为0.99千米,而我地球绕太阳作圆周运动每秒钟走过的弧长为?29.78千米,所以我跑得快!”月球说:“我绕地球转一圈只需要28天,而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一年365天,所以我跑得快!”地球与月球说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仅仅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另一个侧面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因此,要引入角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再如,在“摩擦力”教学中,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爬杆实例,分析在向上、向下的过程中,人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情况;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乘坐电梯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感觉来创设情境。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熟知、却未曾深究的,当教师将其呈现在课堂上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知物理学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力的分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取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放在桌子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线易断。但实验演示的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将钩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再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拔河比赛过程中胜负双方对绳子拉力的大小。不少同学凭想象认为胜方拉绳子的力大。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身处情境之中,通过脑、眼、手、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去感受,展现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就参与了物理思维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利用递进式启发性问题,创设物理情境
  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问题情境,而教师的“导”就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导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训练思维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还课堂于学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成为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例如, 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启发式问题:(1)一张小纸片和一块粉笔头,从同一高度释放,谁下落的快?(2)进一步再提问:纸片揉成团和这块粉笔头,从同一高度释放,谁下落的快??(3)同样的两张纸片:一张揉成团和另一张再从同一高度释放,谁下落的快?有这三个递进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会马上被吸引来,很想通过这节课,了解“事情”的真相。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物理情境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和生活性等特点,可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物理世界。
  例如,在学习“波的图象”时,在屏幕上出现横波的动态传播图形,通过教师的启发式讲述,学生的观察、议论,最后由教师归结总结,得出波形、振动状态以波速前进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了直观明确的认识,建立了波动的空间图景,波动的空间周期性(入)和时间周期性(t)通过波速把它们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机械波有关知识的理解。另外,为正确画波的图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本出发点,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分析物理问题,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物理建模能力。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田厚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教育2008(9)
  [2]季红:立足学生主体 提高物理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5期
  • 【发布时间】2018/10/10 8:55:42
  • 【点击频次】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