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作者】 何金红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板桥乡学校

【摘要】 语文课外阅读能为小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语文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课内延伸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语文老师要更新观念,创设环境;注重方法,追求实效提高阅读质量,最终带动写作质量的飞跃。

【关键词】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正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小学生多渠道学习语文的高度概括。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评议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交换的过程。然而,学生仅靠课内学习并不能充分获得进行语言信息交换的能力。语文课外阅读正好为小学生开辟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了语文信息量,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弥补课内延伸的不足,又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更新观念,创设环境
  对课外阅读的漠视直接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少、慢、差”说到底,这就是教育观念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学校没能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学科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师总是对课堂教学报以极大的热情,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语文”又怎会是“教材”、“课堂”能包容得了的?“课文是例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生活,是贯穿学生一生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课堂”引导学生扎进无限的课外阅读空间中去,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二、注重方法,追求实效
  1、激发兴趣
  心理学上把“兴趣”解释为“人们对周围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的倾向”,它是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实践证明,让小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是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能使学生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了。为了打消学生因作业多、时间紧、怕课外阅读影响成绩的顾虑,可以适时介绍一些伟人、名人的读书心态和方法,还可就课外阅读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展开讨论,养成挤出零碎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2、引导选择 
  从小学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不读书不行,滥读书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选择书籍是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它起着净化小学生心灵、培养小学生品德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汲取全面的营养,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遵循兴趣阅读与指定阅读并行的原则,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涉猎科普、文学、漫画、故事等各种读物,不要局限在某一个方面,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经典名篇,如《三毛流浪记》、《天方夜谭》、《三国演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其次引导学生适当阅读郑渊洁、杨红樱等当代作家具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教师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另外还要防止并查堵学生阅读不健康书刊(宣扬武打暴力的书刊和宣扬淫秽色情的书刊等)。
  3、介绍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向小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往往会使学生课外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等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
  浏览标题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浏览标即可。
  知其梗概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就可采用此法。
  摘录法:或摘录内容提要,或摘抄优美语句,或摘录原文题目及文章出处。
  筛选信息法:对那些反映科技发展的科技文,教会学生抓关键的词句,从文中选出更多的信息。关键词如关联词、指代词、表空间时间的词、表评价的词等;关键句如中心句、观点句、结论句、总分句、过渡句等。
  鉴赏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匠心,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书笔记法:这种方法是深化阅读,把读和写两种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学生阅读时,辅以写读书笔记,可以“以思伴读”、“以读促写”,让阅读收到双重效果。
  4、安排时间
  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
  (1)晨读二十分钟。“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晨到校8:00—8:20为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放声朗读。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
  (2)午读二十分钟。每天午饭后时间学生自由支配,至少花二十分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3)晚读三十分钟,要求学生每天晚上至少安排三十分钟阅读时间。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
  5、指导检查 
  阅读课的目的就是要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制定出学生阅读的阶段目标,并指导学生及时对阅读效果进行检查。如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以课外阅读上获得的内容为素材进行口头演讲,形式不限。学生每一阶段目标完成后,要以心得体会或教小论文形式进行交流评比,促使学生从积累性阅读向研究性阅读过渡。当学生通过检查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后,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阅读效率。
  6、引入课堂 
  为使学生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语文教师每周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课外读物阅读和指导,做到定期与定序。定序就是循序渐进,把握规律。做法为:准备材料——师生讨论评价—课外阅读延伸。教师准备材料,切忌随心所欲,要注意材料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可按照文体特点分成几个序列: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序列等。实践证明,阅读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不仅可丰富课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不应禁止小学生看课外书,反而应该大力提倡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当然,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加强阅读指导,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最终带动写作质量的飞跃。
  • 【发布时间】2018/10/10 8:59:18
  • 【点击频次】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