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

 

【作者】 杨勋国

【机构】 四川遂宁大英县卓筒井镇小学校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新课程的改革,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各方面的革新需求,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气氛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苦闷为愉快。愉快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参与意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指导;培养;参与意识;自学能力;
【正文】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的趋势。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数学教师要明确扮演的角色,摆正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是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让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的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不仅是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
  二、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即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教材体现了知识过程,但思维过程却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找准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是学生处于“愤、诽”的状态中,沉浸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是学生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生、理解、创造与应用,是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过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例1:在教学“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授课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草片文书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断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他说完助手帮助下,测得金字塔的高度是131米,当同学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当同学回答不出时,教师告诉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答案。这一悬念的设置,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自然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例2:在讲“正多边形的计算时”,可引用蜂巢的几何原理,蜂巢的巣宝都是蜡筑的排列整齐的正六边形小房,为什么不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呢?通过计算得出,对于同样的周长,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围成的面积要比正六边形和圆小,因此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做巣宝是不合适的,但从面积的角度看,巣宝应做成圆形的。但这样就会出现无用的阴影区域,这是浪费空间,因而也是不合适的,课件只有用正六边形做巣宝了,而小蜜蜂恰好选用了圆的外切正六边形,这样的巣宝所谓的面积又大,用蜡却少。
  例3: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可出示一个思考题: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七游戏规则是:任取四个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四个任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现若把数的范围扩大到负整数,试解答下列各题:(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使其结果等于24;(2)另有四个数3、-5、7、-13,设计一种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3,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行探讨后,交流各自的结果,经过讨论、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独立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五、反馈矫正,稳固参与意识
  信息论和控制论告诉我们,没有反馈,就不能进行控制和调节,课堂上反馈信息越及时,转换频率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反对满堂灌和满堂问,保证学生有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事件。及时了解情况,捕捉信息,及时矫正教学方法和控制教学过程,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练习时要有梯度,既有基础题,又有灵活题,也可另加附加题,这样分层次组织练习,有利于全面调动全体学生的的积极性,稳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培养数学课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从每一节数学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良好的参与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中,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创新性教学及课堂教学实录》 孙立明 等主编
  [2]朱玉如,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学中数学能力的培养》 马力成 著
  • 【发布时间】2018/10/10 9:05:17
  • 【点击频次】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