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作者】 杨 静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小凉山一贯制学校

【摘要】 作文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农村教师应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通过兴趣的培养,素材的积累、方法的引导;丰富课外活动等措施,加强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作文;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兴趣;
【正文】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表达生活的统一体,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五年来,本人主要担任乡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到写作文时就唉声叹气,甚至有的学生就乱抄几句了事,经了解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基础薄弱,无法写;2、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写具体。3、不善于留心周围事物。4、缺乏想象力。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呢?
  一、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生性好动,做事凭兴趣,培养浓厚的作文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主动作文的动力,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在作文教学中,当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时,老师不能强制性地要求他一定完成,而是要积极的引导,首先要化难为易,激发兴趣,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会把作文当作任务而产生压力,他们不会很好地将作文与生活融入在一起,觉得作文很难,这时,老师就要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审题,分析此次作文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从哪里着手,如何搜集素材等等,通过具体的例子为学生解除畏难情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觉得作文就是写身边的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其次要由易到难,激发兴趣,一开始写作文,采取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再由学生叙述故事,然后写成作文的形式;逐步发展到教师讲故事,由学生续写、缩写、扩写的形式;最后再采取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的形式。这种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听故事特别有兴趣,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最后要鼓励成功,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我们本着关爱学生为出发点,千方百计为搞好作文教学而思考,就一定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从而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累写作材料,丰富写作内容
  (一)、积累好词佳句。
  写作文其实就是对已有材料的重组,如果我们头脑空空,如何写得出来呢?就好比修房子一样,如果连砖、水泥、钢、木头等材料都没有准备,那从何处修起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有了丰富的词句,那么学生就有了写作的材料,写起来就不会觉得困难,那么如何积累词句呢?
  1、使用好摘抄笔记
  结合教材和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读书活动针对性地布置学生进行笔记摘抄。如歇后语、描写人物、景物、动物、天气等各类词语和句子,分类摘抄,另外将课本上所学的各种修辞句也进行摘抄,并抽时间看看,记记,这样能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有了积累的习惯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会将课外一些有意义的、独特的词句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学生的积累多了,知识自然丰富了。
  2、做好每周一节课的活动
  每周制定一节课为语言文字积累课,利用这节课,轮流让四、五名学生和大家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积累情况进行补充。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就能积累很多句子,在写作文时学生引用名人名言也就不再困难了。
  3、鼓励阅读,开发读书角,在阅读中做好积累。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挖掘生活事例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写,是因为他们不善于留心生活,不关心身边所发生的事,一到写作文时,脑海里一片空白。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就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去留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事例,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内容字数都不受限制,只要有写的就行,但也不是乱写,教师要跟踪督查到位,为写作文奠定基础。
  1、校内生活。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常规的课间活动外,学校经常会组织很多活动,例如:每周一的升旗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演讲比赛活动,作文竞赛活动、文艺演出活动等,在参加这些活动后,学生会深切的感受,学生不会觉得无话可写,每次活动结束后,就要求学生马上写,效果就会很明显。然后通过互评,老师讲评,学生就会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学生的作文素材既充实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校外生活。每天放学后,在回家的路上,在家里都有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事,如果我们的学生善于留心,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那么知识的积累也是会越来越丰富的。
  3、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关注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可结合春秋时的农忙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亲眼目睹,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记事可从农家生活,农事活动,公路硬化,种植植物,养家畜家禽写。学习观察,做好指导,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在他们的身边,常常有忙碌的身影,可让他们留心观察。例如,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做一件家务事,教师提示三方面的内容:(1)学做家务事的时间、地点、名称;(2)做这件事的经过、结果;(3)你学到了什么,妈妈的态度怎样?这种作文由于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地观察、记忆、思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也有话可说可写。作文也会有真情实感,能实事求是,杜绝说空话,假话。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生活,那么广袤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会有我们写之不尽的素材。
  三、挖掘地方资源,歌颂美好家乡
  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风俗,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老师能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家乡,通过作文去赞美自己的家乡,那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就拿我校来说,这里地处国家级旅游地区,这里有丽江古城,泸沽湖,有12个少数民族……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学生写作的题材,如果学生能更深入的去了解、研究,那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
  还有,我们家乡属于宁蒗彝族自治区,有深厚的彝族文化,如彝族人的服饰,彝族人的舞蹈,彝族人的火把节,彝族人的彝族年,彝族人的饮食,彝族人的建筑……写作素材可以说取之不尽。文化,都来自于每个学生家庭,学生不陌生,写这些能得心应手。
  四、发挥信息技术,拓宽写作领域
  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时代,农村学生作文差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知识视野狭窄,对新事物了解少,家长重视不够、阅读量少,积累素材的渠道单一所导致,所以,运用好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资源是中央电教馆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资源共享而在西部地区实施的一项工程,远程教育网上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有课件、教学设计,视频教学、作业设计等,我们通过观看资源网上的作文教学视频,一方面提高了我们老师的作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
  2、发挥电视的作用
  农村家庭几乎都有电视,这是一个丰富学生知识,积累作文素材的有利途径,学生通过电视了解祖国的发展和外面的世界,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绘声绘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其次要求学生观看一个有意义的栏目,并将所见所闻写下来,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3、建立“手拉手”活动
  与外校学生建立“手拉手”活动,通过书信、手机短信、贺卡等方式建立一对一交流,既让学生交到了新的朋友,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可谓一举三得。也可以组织学生给在外打工亲人写信,发短信,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学生与亲戚朋友之间的沟通。
  4、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对一个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自己亲身体验,作文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口头语言,到了中、高年级,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
  五、认真写好评语,树立写作信心
  对于作文的批改,绝不能草率,学生用心写的作文,都渴望得到好的评价。如果教师不愿多花费时间去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找出学生作文的优点,尽量用鼓励的语言进行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有写好作文的信心,感到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只要努力就能写好的。
  (一)批阅要及时、细致
  教师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批改,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可以了解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为再次作文做好准备。教师批改作文最好采用面批的形式,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反馈,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教师除了面批还要做到细致,我认为细致不仅仅是修改错别字、纠正病句,还要从片段的安排方面帮助学生看结构是否合理、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正确等等,从细致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批阅要形式多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做到“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让学生有“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的想法,要让学生把批改作文看成是自己份内的事,通过对学生自批、互批作文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每次作文初稿完成后,我都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大声的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有句子不通顺的、写错字的、多字少字的地方要及时改正过来。把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换一种方式去表达,然后分组发现问题,互相修改。这样做,既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又能使学生在读、听、说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了发现问题、多次修改、逐步完善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写好评语,一个学生可能因为你的一次鼓励性的评语而爱上了作文,也可能因为你抓住了他的一个闪光点而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我们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要认真评改,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耐心,细心,要结合实际,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窍门。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心情愉悦、充满激情,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才会稳步提高,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来。
  • 【发布时间】2018/10/10 9:15:21
  • 【点击频次】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