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构建积极心理品质 做幸福教师
——农村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提升策略初探
农村高中教师是教育战线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由于社会、学生、家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既要面临职业压力,又要面临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职业发展缺少支持等困惑,造成压力过重,产生职业倦怠,幸福感普遍偏低,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构建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打破这一困局,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农村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
1、社会评价单一,工作压力过大。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也在飙升,导致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是以分数这一单一化的评价标准来评判教师仍是农村家长的主流观念,他们甚至将教师“神化”,认为教师应该是无所不能,而又是完全超越世俗的存在。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下,许多教师夙兴夜寐,疲于奔命,如果高考不理想,还要承担巨大的舆论压力。
2、教育对象的变化带来的压力。90后、00后的孩子,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亦会随之增加,会让教师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质疑,丧失自信。
3、不良文化氛围侵蚀,心理落差大。管理行政化、企业化日益突出。单一的评价机制严重地削弱了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缺乏成就感、幸福感,进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内在原因
农村教师自身发展滞后与时代高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冲突。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教师在见识和信息获取上远远落后于城市。而又苦于缺乏进修培训的机会,教育教学理念及其方法更新速度较慢,教育科研水平不高,难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导致心理冲突。
二、积极心理品质及其重要性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因此,农村高中教师建构积极心理品质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发掘自身优势,包括积极人格、积极情绪、积极人际关系等正向力量,使其能够发展出与自我、与环境的和谐尤为重要。
三、农村教师积极心理品质自我建构的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构积极人格。
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对所教学科有较深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而且应当熟悉相关学科知识,特别应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良好的个性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农村高中教师虽然外出培训机会不多,但是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相关知识,把握教育新动态,时刻站在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沿。只有真正出于内在动机去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大大降低知识的折旧率,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知识的满足感和智慧的愉悦感。让严谨笃学,不断充实、努力拓展成为习惯,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情怀和气度,在学习、处世、生活、育人中展现智慧。
(二)学会管理情绪,培育积极情绪。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农村高中教师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教师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还可能造成心理疾病,所以管理情绪,培育积极情绪,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主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采取运动、宣泄、或用3D绘画技术这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来将潜意识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在绘画过程中得到疏解与满足。通过情绪管理,培育积极情绪达到在工作暂不顺心、效果不佳时,能坦然面对,提升自我认同感,创设机会体验成功,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从而获得自信。
(二) 建立积极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某种比较稳定的心里联系,他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也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性,融洽性,协调性的发展水平和现实状况。教师人际关系类型相对简单,主要是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互动,但是由于这些群体,特别是学生群体数量较大且沟通渠道多样,所以教师在适应方面就必须不断探索、调整,以建立起有利于工作和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建立尊重理解的上下级关系
作为普通教师在与学校中不同层次的领导交往过程中,首先要尊重领导。支持领导的工作,服从领导的正确决定,不要公开表示对领导的不满或当面顶撞;对领导的努力和工作成绩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承认;对领导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应单独找领导谈。其次要做好本职工作,在教育、教学质量上走在前面。有了领导的支持,利于工作的开展,被认可、被尊重,幸福感也能得到提升。
﹤二﹥建立合作竞争的同事关系。
学校是一个集体,教育过程不可能只靠一两个教师来完成,而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协作才能完成。 因此必须增强集体意识,多看同事的优点,增强认同感。提高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创设良性竞争的氛围,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同事的劳动,维护同事的威信,发现问题要及时补台,不在学生面前贬低其他老师;与同学科的教师团结互助,互相学习,与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工作。抱团取暖,群策群力。能解决众多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工作才能更舒心、更自信。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关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互教互学的关系。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既是知识的抟播者,又是智慧的开启者;既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先行者,也是沟通无间的知己。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育中最为生动也最重要的元素,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最根本的来源。不断提升爱的能力。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赏识学生,公正、公平、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自然也会尊重、理解教师,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教师的职业幸福也会大大增强。
﹤四﹥与家长建立沟通合作的关系
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全面、客观地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热情、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共同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一旦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家长就会对我们多一份理解与尊重,多一分配合与支持,就会有更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能极大地缓解教师压力。
总之,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制能力,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做到“先善其身”,通过内因这一决定性的因素来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构建,提高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提高心理心理达健康水平,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精神愉悦,成为幸福教师。
参考文献:
[1]余欣欣,李山.《积极心理品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J].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
[3]陈建文 《压力应对人格的结构与测量》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 期。
[4]田守花《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思考》
[5]王珺, 译(2010). 《积极情绪的力量.》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董月玲《教师群体心理健康堪忧,职业枯竭感偏高》 [N]
[7]任俊 《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J]
注: 本文是保山市教育科研“十三五”第二批市级课题《农村高中教师积极心里品质构建初探》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35zdb007)
- 【发布时间】2018/10/10 9:23:15
- 【点击频次】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