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谭德华

【机构】 广西陆川县第三中学

【摘要】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本文着重探索对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进行培养的措施与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在反思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数学成绩。

【关键词】 高中数学;培养;反思能力;
【正文】现在的高中生课后反思意识淡薄、反思方法欠缺。正因为此,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几乎已成为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共识。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合理创设反思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教师示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解题后反思习惯。学生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会具有不同的表现,其中能够把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体现出来就是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思维中最初的认知表现出的基本形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数学现状分析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的变化特点就是: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从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上更接近于高等数学,更为重视数学思想。那么,如何学好高中数学一直是高中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以学论教”的理念告诉我们,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老师如何教,以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和效果来评价老师教的如何。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还未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
  1、 目前数学学习方式的现状剖析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复习→导入→新授→巩固→作业,学生基本上处于上课听教师讲概念,推导定理、公式,分析解题思路,课后完成作业。从事大量的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之中,逐步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学习方式:吸收→储存→再现。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仅以解题练习为主要形式,造成“投入多,产出少”,学习效率低下,抑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从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来看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主动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数学教学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掌握“双基”,具备一般的数学能力,而且要“会学”数学,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发展思维能力,为后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大量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表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在获得正确答案后不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解题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如果在每一次解题以后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概括,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
  3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倡导以“主动、探索、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新的数学课程将从现行大纲的以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突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而“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二、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
  “反思”在“新课标”中受到较高的重视。反思性学习是近些年被广泛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属于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反思,能够把自己学习中的弱点和缺点找出来,及时的进行弥补,以提高认识相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
  1.通过反思发现问题
  积极的引导学生提高对教学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索,不仅把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做好,同时扩大思维范围,推动学生自我学习数学能力的提升。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在自身反思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把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找出来,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和探讨自己学习过程的不足,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不断的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2.分析问题
  在反思中,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找出后,分析问题的具体状况,结合搜集的资料,详细分析问题,进一步把不明白的问题和不足找出来,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3.假设问题
  通过分析,已经确定了问题的重点,这时需要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与问题结合起来,对问题的正确性进行假设。
  4.在新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探索发现
  当验证完假设后,学生会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问题,这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具有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主动分析问题的意识能力。学生通过自身努
  四、合理创设反思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借助实际生活创设反思(下转第46页)(上接第47页)情境 ,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要让学生看到数学学习中问题的存在,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困惑感,形成一种极为想要知道答案的好奇心理,借助这种好奇逐步引导学生认清存在的问题,进入反思的状态。例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a、b、m都是正数,且a < b,求证:[a+mb+m]>[ab],如果直接去证,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浓度(质量分数)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从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
  五、充分发挥教师示范的作用
  当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后,他们便开始探索进行反思,此时为他们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心理基础,那么他们该如何反思呢?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以使学生很好地学习反思,培养反思能力。教师示范反思性学习方法的重要阵地毫无疑问是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反思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参与程度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参与程度;反思课堂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计划;解题后反思,示范反思;开展专门的反思示范课等这些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的示范虽很重要,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同样学生间的相互示范,同样很重要,并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通通过课堂学生讲演,口语报告反思的过程;开展讨论会,让学生交流反思的经验,示范反思的方法;进行反思笔记展览,相互交流反思的技能等。
  六、培养学生的解题后反思习惯
  在鼓励学生反思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反思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当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灌输方法,模仿训练”,其实这会导致学生养成生硬 数学的对象是形式化的思想材料,它的结论是否正确,一般不能象物理等学科那样、借助于可以重复的实验来检验,而主要地要靠严格的逻辑推理来证明;而且一旦由推理证明了结论,那么这个结论也就是正确的。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实质上就是逻辑方法在数学中的直接应用。
  总之,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功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当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数学教学就是开发、造就学生的反思能力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锤炼,促进学生反思能力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造就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 【发布时间】2018/10/10 9:52:31
  • 【点击频次】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