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谣应用
【关键词】 新课标;童谣;巧学拼音;轻松识字;快乐阅读;
【正文】一、童谣的定义
古人说:“童,童子。徒歌曰语。”(《国语·晋语》韦昭注)。“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大体说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有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此外,古籍中还有称“孺子歌”、“童童谣”、“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的。名称虽不同,但是内容都是一样的。
二、童谣的教育价值
童谣,看似不被世人重视,确很少有人清楚它的教育价值。著名儿童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金波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我校的童谣教学,让童谣进驻我们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这里度过一个智慧快乐的小学。
三、童谣在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从小对童谣的喜爱,加上长期从事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学,我对如何用童谣帮助教学有一些体验和心得,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童谣教学可以适用于小学各个阶段,在这我重点论诉童谣在中低段阅读中的运用,巧用童谣,快乐阅读。
1.吟诵童谣,丰富知识
“一个大,一个小,一只老虎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大雁一只鸟;数一数,瞧一瞧,大小多少记得牢。”“猫头鹰会哭不会笑,小花蛇会爬不会跳,大鸵鸟会跑不会飞,小白兔会跳不会叫。”、……这一首首短小精练,鲜明生动的童谣,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讲述着大千世界的变化无穷。把童谣引入课前,课前三分钟,大家齐来诵,边玩边学习,其乐也融融。这样的课前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了课外知识,训练了良好语感,更使孩子带着积极、昂奋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情感基础。
2.巧设童谣,激趣入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之师,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感兴趣,就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如教《小小的船》,一首欢快活泼的乐曲,一幅“繁星满天”的迷人画面,一首耳熟能详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将学生带入了童谣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孩子们快乐吟唱,身临其境,阅读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再来读读课文,人人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课堂也因此洋溢着快乐。置身情境,学生享受了阅读,感受了语言的优美,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
3.提炼童谣,深化主题
语言生动、情节有趣,主题鲜明的童话、寓言故事一直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在学文之后,根据故事情节,巧妙地提炼童谣,不仅有助于孩子在琅琅诵读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使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效地训练语感。如学完《蚂蚁和蝈蝈》后,“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唱又跳。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冷又饿。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生活美。”一首节奏欢快、鲜明生动的童谣,将孩子们的激情再度点燃,边拍边唱,乐趣无穷,“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4.创编童谣,拓展思维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年级语文上册富有童趣的童谣,符合我们的童谣的特色,特别是在: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几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课堂上,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表演读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立马借机引导:“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呢?结合生活,发挥想象,我们也来学着编编童谣吧?”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便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小鸟画绿叶,小猫画兰花”;“小兔画梅花,小熊画个叉”……孩子们你一句我一言,无拘无束,尽情表达。一句句充满生活气息、生动有趣的童谣,不仅放飞了孩子们的思维,拓展了文本,更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小小童谣,魅力无穷。只要我们教师把握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灵活地运用童谣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那么,新课标下的低年级语文课堂将精彩不断,童谣熏陶下的孩子们终将绽放美丽。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3期
[2]李汉元;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J];广州教育;1992年Z1期
[3]霍美丽;童谣运用与课堂价值[D];四川大学;2007年
[4]泉州歌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古人说:“童,童子。徒歌曰语。”(《国语·晋语》韦昭注)。“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大体说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有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此外,古籍中还有称“孺子歌”、“童童谣”、“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的。名称虽不同,但是内容都是一样的。
二、童谣的教育价值
童谣,看似不被世人重视,确很少有人清楚它的教育价值。著名儿童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金波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我校的童谣教学,让童谣进驻我们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这里度过一个智慧快乐的小学。
三、童谣在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从小对童谣的喜爱,加上长期从事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学,我对如何用童谣帮助教学有一些体验和心得,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童谣教学可以适用于小学各个阶段,在这我重点论诉童谣在中低段阅读中的运用,巧用童谣,快乐阅读。
1.吟诵童谣,丰富知识
“一个大,一个小,一只老虎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大雁一只鸟;数一数,瞧一瞧,大小多少记得牢。”“猫头鹰会哭不会笑,小花蛇会爬不会跳,大鸵鸟会跑不会飞,小白兔会跳不会叫。”、……这一首首短小精练,鲜明生动的童谣,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讲述着大千世界的变化无穷。把童谣引入课前,课前三分钟,大家齐来诵,边玩边学习,其乐也融融。这样的课前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了课外知识,训练了良好语感,更使孩子带着积极、昂奋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情感基础。
2.巧设童谣,激趣入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之师,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感兴趣,就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如教《小小的船》,一首欢快活泼的乐曲,一幅“繁星满天”的迷人画面,一首耳熟能详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将学生带入了童谣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孩子们快乐吟唱,身临其境,阅读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再来读读课文,人人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课堂也因此洋溢着快乐。置身情境,学生享受了阅读,感受了语言的优美,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
3.提炼童谣,深化主题
语言生动、情节有趣,主题鲜明的童话、寓言故事一直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在学文之后,根据故事情节,巧妙地提炼童谣,不仅有助于孩子在琅琅诵读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使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效地训练语感。如学完《蚂蚁和蝈蝈》后,“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唱又跳。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冷又饿。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生活美。”一首节奏欢快、鲜明生动的童谣,将孩子们的激情再度点燃,边拍边唱,乐趣无穷,“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4.创编童谣,拓展思维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年级语文上册富有童趣的童谣,符合我们的童谣的特色,特别是在: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几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课堂上,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表演读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立马借机引导:“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呢?结合生活,发挥想象,我们也来学着编编童谣吧?”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便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小鸟画绿叶,小猫画兰花”;“小兔画梅花,小熊画个叉”……孩子们你一句我一言,无拘无束,尽情表达。一句句充满生活气息、生动有趣的童谣,不仅放飞了孩子们的思维,拓展了文本,更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小小童谣,魅力无穷。只要我们教师把握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灵活地运用童谣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那么,新课标下的低年级语文课堂将精彩不断,童谣熏陶下的孩子们终将绽放美丽。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3期
[2]李汉元;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J];广州教育;1992年Z1期
[3]霍美丽;童谣运用与课堂价值[D];四川大学;2007年
[4]泉州歌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 【发布时间】2018/10/10 9:54:22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