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初中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模式

 

【作者】 曾祥龙

【机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太平乡初级中学校

【摘要】 阳光体育大课间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和保证中小学生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精神,改善青少年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活动。

【关键词】 大课间;活动;模式;
【正文】阳光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一小时体育有效保障的意见》宣传活动的精神,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阳光运动的新高潮,促进阳光体育大班的活动,是整体提高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的一个项目。但是,许多农村学校缺乏空间、设备和教师,大课间活动难以开展或开展情况不理想。我校在体育组以及各班主任的支持下,解决了大课间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形成共识,实施有效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活动是集体活动,因此学校的组织管理尤为重要。各个班级进退场的安排,每班活动的地点、内容、时间安排和质量安排,各项活动之间口令的衔接,音乐的衔接等等,都需要严格把握。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大课间的质量。大课间活动不仅是展示学校体育、艺术素质,更是展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组织能力。我校所追求的大课间活动是融体育艺术为一体,既锻炼了身体,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当前大课间活动的模式
  当前农村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形式主要有:集中活动、分散活动等。这种形式是多种多样和全面的。例如:集中活动:先做练习,然后集体跑步。分散活动:每个班级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内容活动。先集中注意力,然后分散:先做团体练习或跑步,然后每个班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练习。先分散再集中:每班先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项目活动,然后集中集体进行跑步或锻炼。从活动的实践效果看,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克服固定模式和单一模式产生的学生厌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各种模式的运用需根据时间、季节、内容和学生情绪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思路
  拓宽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必须依托校情、学情和教师力量等条件资源,以某一班级或年级先行试点,成熟后再逐步推广。我校为农村学校,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资源不够理想,场地条件和器材条件不足,但我们认真贯彻学校体育条例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阳光体育和大班活动,上午和下午进行30分钟。首先,大班级活动的内容是单一的,只做广播体操操,采用的是集体练习的形式,学生做起来单调乏味枯燥,更达不到锻炼效果。我校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改革大课间活动。从大课间准备音乐开始,都是学生喜欢听的歌曲,在加上口令在里面,学生久而久之就知道什么环节改做什么。
  我校大课间活动的顺序是广播体操-有氧舞蹈-跑步-身体放松。一个学期的活动,让学生、家长和老师感觉到明显的效果,学生的体质得到了增强,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然而,在后来的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下降了,学生缺席的次数和次数都增加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练习内容和形式不满意,要求增加球类比赛等活动。为此,学校召开会议,研究、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增加活动内容,增加活动装备,使用集中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
  从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良好、学校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家庭观念的积极影响、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进行了具体的讨论,比较完整的表明,充分利用课堂大型活动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基于现有的现实基础,再结合研究目的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健康,为大课间活动开展更加顺利,仍有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究。提出以下建议:
  1、更深入的分析国家政策,更坚决地把政策内容落实到实处。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使社会大环境更利于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3、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锻炼氛围,构建完善的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4、加大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更深入家庭观念中。
  5、持续不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可以开发以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
  6、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使越来越多地学生从大课间活动中获得他们所想要的。
  参考文献:
  [1]李为洋《浅谈大课间有效的推进策略》,《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中旬)》2015年第01期
  [2]张家巷市暨阳湖实验学校《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大课间活动》,《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2年第12期
  • 【发布时间】2018/10/10 9:55:00
  • 【点击频次】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