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学生有序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李石兰

【机构】 湖南省嘉禾县珠泉镇城关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有序思考,实际就是按照次序进行思考。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不过其思维活动又是复杂和混乱的,他们往往不理解问题和思维的关系。因此,自小学开始,就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这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几点拙见。
  一、重视类比迁移,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学生数学思考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类比迁移的运用。引导学生实行知识类比迁移,会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浅显向深刻牵引,在思维活动的繁杂和多种线索中,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进而实施思维活动的抽象概括,实现思维活动的有序开展。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教师让学生先做几道口算的题目:26+37,120-46,2.87+3.16,3.15-2.43,[1/5]+[2/5],[1/2]- [1/20],[8/9]+[11/8],[3/4]-[1/2]。这里的计算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凭借的是自己认知已经存在的经验,其算法属于既定的思维方式。对这样的思维方式倘若教师不及时进行导引,那么学生的思维只能是原地打转。
  其实,在上面的题目计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怎样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才是合理的?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整数、小数还有分数的加减法其相同之处在哪里?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会导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更高的层次。学生在分析、比较和推理中发现,不管是整数、分数还是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算理一样,都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到这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不言而喻了。知识的构建都有完整的体系。根据这一知识结构,教师提出并唤醒原有的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的迁移类比,学生自主探究的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数学思考经历已知的提炼到未知的探究的有序过程,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体会自我思考、探究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动手实践,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利用各种对象、教具或学习工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充分理解和体验符合时间和空间特点的主题活动。经历操作的全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的重要过程。学生在操作之前、操作之中和操作之后的全过程,教师都要一个不落地参与。教师的参与不是干预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是将自己作为组织者、管理者和合作伙伴参与其中,在整个过程中实施点拨和引导。比如,在学生实施操作前,教师必须明确目标和行动路线,并指明学生思维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鼓励和点拨。操作一旦结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操作的总结和结果的反思,并探究后续操作的步骤,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由过去的无序向目前的有序转变。只要教师能对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学习过程给予帮助,其目的是诱导学生的有序思维,就能引导学生找到规律性东西和解决问题途径。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棒子让学生摆正方形。先用8根小棒摆,看看可以摆出几个来;然后用9、10、11、12根摆下去。在学生摆放正方形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一边摆一边列出算式,标出结果。最后会得出这样的一组算式:8÷4=2(个);9÷4=2(余1根);10÷4=2(余2根);11÷4=2(余3根);12÷4=3(个)。接下来,要导引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这种分析比较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对上面算式的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在思考中,学生看清了式子中余数都小于除数这一规律性的东西。这时,再让他们对摆好的图形实施考量,余数能大于除数吗?它一定会比除数小吗?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凡是有序的操作都是教师安排的,在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的思维在有序中进行。
  自然,教学进行到这里,思维活动还不能停止。教师可以提出“用一堆小棒摆出正五边形,假如会剩余,能有几根,这是为什么”等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新的问题为导向进行思维碰撞,将其已经有序的思维活动予以打乱、重建。教师在引导操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有序的思考,把抽象的思考过程显现出来,并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其中。
  三、侧重比较应用,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建立清晰的概念表象,是学生有序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实例,运用已有知识,创设利于学生比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或对相关知识的内容进行比较,或对更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比较,或对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或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数学的思考更加有序、清晰,并且慢慢深刻起来。
  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關于数的倍数学生是刚开始学习,对1的倍数和几倍数及其数量关系的涉及在理解上发生困难,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方法的选择上往往会混淆。概念的混乱,造成的后果就是思维的混乱和没有顺序。这就要从有序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出发,设置明晰的概念表象。建立清晰的概念表象是学生有序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在讲课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从基础题目训练做起,比如,准备小棒让学生进行操作,1份包含3根小棒让学生摆图形。以3根小棒为1份摆一摆,学生摆的方法很多,有三角形,有棒子分开摆,有的挨在一起。在这里的1份构建的是3个小棒,学生会想到这就是一个整体,在现象上就会自然地看成1份的现象。有了1份,自然就会有2份和3份的现象建立起来。这样,在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形成几倍的、直观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教案材料,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深化对“倍”的理解。这样,经历有序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学生有序思考的技能就会得到提升。
  学生有序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与教学关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和讨论探究中逐步形成有序的思维。
  • 【发布时间】2018/10/10 9:57:04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