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效课堂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作者】 吴卫东

【机构】 陕西咸阳渭城区八方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追求课堂的高效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追求,也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可现在的高效课堂被人为化机械化了,被贴上了许多看似靓丽的标签,如师生必须多多互动、主体功能的显示等,人为的设置了不少呆板的教学渠道,如互动就必须教师提问,学生响亮回答,主体功能的表现一定要分组讨论,学生积极发言等形式,形式看起来丰富多彩,课堂看起来活泼热烈,但实际效果微乎其微,课堂形式的多样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人为的为教师设置了本可避免的麻烦,导致的结果是,处理不好或经验不丰富的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追求功败垂成,作为一个多年在一线教学的老教师,我以为,真正高效的课堂就是要抓住重点,顺势利导,化繁为简,不求奢华,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都有实在的收获,为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领悟层层深入的数学魅力。教师要重视直观、简洁、生动的小学生思维特点,回归数学的本源,让学生积极投入,积极思维,积极训练,从而收获数学学习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真知。
  1.切入现实生活,拓展探索趣味
  对于一些没有什么实际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在数学教学中,没有引入科学的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趣味教学,要想使小学生很快融入数学课堂的学习,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现在的情况是,在一些部门的刻意要求下,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在课堂导入的设计和实践中,往往被形式化了,被呆板化了,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数学之趣,使数学教学远离了真正的知识探求,变成了追求华丽的表演和演戏,而学生也自然变成了看戏的观众,顶多和教师看起来像似互动一下,这就失去了数学课原有的本质和追求。现在看来,一个真正挖掘数学潜力,给学生一真正的积极探求,从而获得真正高效的数学教学,我们一定要回归数学本真,切不可最求外表的华丽和多彩,而应当切切实实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第一步教师就是要发掘自然元素的趣味。数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真”趣味也必然要回归生活。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观察,让学生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趣。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公园晨练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课件图片上发现“角”。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的情绪放松了,课堂关注度也提高了。学生很快从图片上找到了球门、石凳等物体上自然线条形成的角。
  第二步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做操的动作,通过“动一动,比一比”的生活实践,发现了身体动作形成的角和工具类物体形成的角(剪刀等)。立体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很高。
  第三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触摸、制造真实的角,有的学生拿起文具盒,有的折纸,有的用笔拼凑,进一步在自然、趣味的体验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生活化教学,并不是新鲜的教育理念,但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够透彻,利用生活实例启发学生,缺少层次,致使生活化教学只不过作为一个名词展现给教育管理者而已。教师要把握好生活实例的引导方向和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欲望,使学生乐学、好学。
  2.探索数学真美,渗透内在感知
  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外界的事物对学生无疑产生极大的吸引力,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只围着教本打转转,丰富有趣的数学教学必然形如嚼蜡枯燥乏味,学生自然没有积极性,久而久之失去兴趣,其高效课堂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证实,学生的感知是新时期教育关注的中心,针对感知所延伸的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了思维感知,而忽略了审美感知。美是数学潜藏的魅力,引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欣赏数学,并从中拓展对数学的感知。教师可以从形态美、逻辑美、人文美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时,首先,教师从欣赏美好建筑物的角度出发,展示大量的建筑图片,不仅有艾菲尔铁塔、天安门等建筑,还有倒转的房子、比萨斜塔等出乎意外的建筑,让学生以规则的审美意识去感受轴对称的美感。在有对比的审美引导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接下来,教师还将审美方向拓展到人文领域,对不同国家的国旗图案进行分析欣赏,如加拿大枫叶旗、瑞士十字旗等,让学生一边感受对称之美,一边想象如果把这些对称特点改成不对称形态,“枫叶画在一角,十字歪一点会怎样?”学生都敏锐意识到“感觉不庄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小学生谈审美,乍一看似乎不相符合,但其实审美正是数学的另一面,感性、个性的审美,对小学生来说,既是新鲜的感知角度,又是富有自由度的空间感知。数学审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真切感知,丰富拓展,必然能够为学生开启全新的学习体验。
  3.关注教学过程,强化多向思维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大熔炉,它对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下转第76页)(上接第77页)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疑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对思维的探索,然而很多学生依然没有收获真正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更别提创新独特的思维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根于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吸收过程,没有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亮点和思维碰撞点。为此,教师要多关注课堂生成结果,多引导学生参与思维实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是否充实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走向,思维如何前进,思维瓶颈如何突破,都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的,教师不能只关注进步点,而忽略错误点,总之,多向思维就应当有碰撞,有争论,有分歧,有保留。
  4.积极开展合作,张扬鲜明个性
  数学教学同世界上的事一样,依靠单打独斗,不采取团结合作共同探求的方法,是极难取得高效的,新时期以来,人们普遍认识到,团结合作探讨是新课程理念下大力倡导的,合作能够为学生带来自主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效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能释放潜能,展示精彩,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是怎样让学生的合作真实有效,深入人心。教师要增强学生合作的驱动力,挖掘学生合作延伸的空间,让学生的合作不再是听指令行事,而是自觉展示个人才能、张扬个性的行为。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制作数据统计表。看似平淡无奇的要求,教师增加了新意:让每个小组自选统计项目、方式,并给小组成员安排了特别的“职位”,如策划师、数据分析员、审核员等,让小组内部自主协调分配。新颖的合作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角色安排也让学生充满了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有的小组商量协作,有的小组激烈争论,但不同的过程都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意识,最后各组都交出了惊喜的结果,有娱乐喜好排名,有热门零食数据,还有最喜爱的颜色统计等,都体现了个性创新的能量。合作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但有效落实却不尽如人意,只有充分预设,对学生大胆放手,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跨越自我的障碍,在积极开放的合作环境中张扬个性,汇聚创想。“真”课堂和新理念并不相悖,关键是要调整好“实”与“虚”的结合,让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过程感受,让知识真真切切地被学生吸收。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通透,能否完成举一反三的自主内化,因此,数学的“真”的本质,“美”魔力是要让学生感到深入好奇、实在快乐,要让学生想法多多,问题满满,一堂课下来并不是只知道“应该要怎样做”,而是“我能做什么”,总而言之,真实有趣而过程简化,过程简化而道理明了,道理明了而学生积极跟进,学生积极跟进而高效自来。
  • 【发布时间】2018/10/10 10:02:11
  • 【点击频次】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