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课堂教学中地理学科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导学案”设计;地图思维;思维导图;
【正文】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不能够利用教材有效自学。
2. 阅读地图能力有待提高。
3. 学生不能深度地思考问题,缺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4. 学生不能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针对这些问题,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一定要有创新。
一、导学设计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按照以往传统“导学案”编制方法就是把课前预习案、“课上探究案”和“课堂训练案”三部分设计在一起,叫做三案合一。这份“导学案”在上课之前一同下发,虽然要求上课之前只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但是同时学生也能提前看到上课要讲到的课上探究和课堂训练部分,对于这些学生能够课前预知的知识如果再重新拿到课堂上来讨论探究,学生的积极性,神秘感和大脑的紧张状态就会逊色很多,那学生的思维就很难得到锻炼,也很难有一个质的飞跃。
鉴于传统“学案”的弊端,我们对它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创新,将“课前预习案”和“课上探究案”、“课堂训练案”分两部分。
(一)“课前预习案”的创新
“课前预习导学案”单独编制成一份,课前下发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学会思考,“课前预习案”的编制方式也有所改变:有以前的填空题的形式变成了问答题的形式。我认为这种变化有两个好处:
1.问答题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不然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往填空题的形式使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把课本的知识搬运到“导学案”上,而自己预习的什么却全然不知,问答题的形式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对课本原有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迁移
2.问答题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读教材,知道教材中文本讲的到底是什么,让“导学案”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比如说西亚的气候部分,课本中说道西亚的气候炎热干燥┄┄┄┄,在这样的环境下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学生如果单纯的看课本,很难弄明白这段文字讲的是什么,而如果我们以问答题的形式编制课前预习案,那学生结合导学案就很容易的知道自己读到的教材内容到底是属于哪个问题,真正的为学生解惑。
(二)“课上探究案”的创新
“课上探究案”和“课堂训练案”另外编制成一份,在课堂上下发。这样更能增加学生神秘感,课上探究才会更积极、热烈(好似每次考试交卷后的那一刻一样讨论激烈),真正的让课上探究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堂训练对可再生知识进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有效迁移。
二、把地图思维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中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表达地理事物的基本手段,大部分地理事物用地图表示出来才清晰、易懂。而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地图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培养学生查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是这样来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的。
(一)指导学生看图
看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很多同学刚接触地理的时候根本不会看图,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看图:首先要看图名,通过地图名称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地图呈现的是哪一类地理事物。如,要查找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那我们应该查找世界政区图,要看某一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我们应该查看的是人口密度分布图。其次是看图例和注记,什么样的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是什么?学生只有看全地图中的地理要素,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二) 指导学生分析地图
学生仅仅会看图,获取地图上的某些表面信息是完全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各个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比如为什么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人口比较稠密?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从地图上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密集,更重要的分析原因,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地图上观察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并且结合自己的切身实际,学生就能顺理成章的分析出原因。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把形象信息上升到理性水平的习惯和能力。
(三)指导学生绘制地图
绘图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此期间,我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本地理画图本。学生在看图、析图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画地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下转第103页)(上接第93页)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在学完某一章节的知识后我都会给学生布置画图的作业,指导他们先画出大体的轮廓图,然后再把重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到地图中。这样做下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熟练程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当然,除了地图以外,还有饼状图、柱状图、表格、图像等都能更形象、更直观地反映问题的本质,还有一些景观图片等我们可以适时地应用到课堂中,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地理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对于初二的课程来讲,基本上都是复习课,在这里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应对的是中考,不像以往那样单纯的复习某一部分的内容,仅靠背诵记忆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现在不一样,同学要复习的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面广量多,所以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州》,作为一个大洲学习的案例,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利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了解地区》中的区域学习,《认识国家》中的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亚洲的知识点利用思维导图归纳如下:
通过亚洲的复习和分析,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而研究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民族、文化、经济(农业和工业)、交通等。只是不同的区域在区域要素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俄罗斯侧重自然要素中的矿产资源和人文要素中的交通;巴西则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其所产生的人地矛盾问题。在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则更加突出该区域的特征和核心,如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等。
1. 学生不能够利用教材有效自学。
2. 阅读地图能力有待提高。
3. 学生不能深度地思考问题,缺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4. 学生不能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针对这些问题,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一定要有创新。
一、导学设计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按照以往传统“导学案”编制方法就是把课前预习案、“课上探究案”和“课堂训练案”三部分设计在一起,叫做三案合一。这份“导学案”在上课之前一同下发,虽然要求上课之前只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但是同时学生也能提前看到上课要讲到的课上探究和课堂训练部分,对于这些学生能够课前预知的知识如果再重新拿到课堂上来讨论探究,学生的积极性,神秘感和大脑的紧张状态就会逊色很多,那学生的思维就很难得到锻炼,也很难有一个质的飞跃。
鉴于传统“学案”的弊端,我们对它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创新,将“课前预习案”和“课上探究案”、“课堂训练案”分两部分。
(一)“课前预习案”的创新
“课前预习导学案”单独编制成一份,课前下发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学会思考,“课前预习案”的编制方式也有所改变:有以前的填空题的形式变成了问答题的形式。我认为这种变化有两个好处:
1.问答题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不然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往填空题的形式使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把课本的知识搬运到“导学案”上,而自己预习的什么却全然不知,问答题的形式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对课本原有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迁移
2.问答题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读教材,知道教材中文本讲的到底是什么,让“导学案”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比如说西亚的气候部分,课本中说道西亚的气候炎热干燥┄┄┄┄,在这样的环境下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学生如果单纯的看课本,很难弄明白这段文字讲的是什么,而如果我们以问答题的形式编制课前预习案,那学生结合导学案就很容易的知道自己读到的教材内容到底是属于哪个问题,真正的为学生解惑。
(二)“课上探究案”的创新
“课上探究案”和“课堂训练案”另外编制成一份,在课堂上下发。这样更能增加学生神秘感,课上探究才会更积极、热烈(好似每次考试交卷后的那一刻一样讨论激烈),真正的让课上探究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堂训练对可再生知识进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有效迁移。
二、把地图思维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中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表达地理事物的基本手段,大部分地理事物用地图表示出来才清晰、易懂。而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地图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培养学生查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是这样来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的。
(一)指导学生看图
看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很多同学刚接触地理的时候根本不会看图,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看图:首先要看图名,通过地图名称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地图呈现的是哪一类地理事物。如,要查找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那我们应该查找世界政区图,要看某一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我们应该查看的是人口密度分布图。其次是看图例和注记,什么样的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是什么?学生只有看全地图中的地理要素,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二) 指导学生分析地图
学生仅仅会看图,获取地图上的某些表面信息是完全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各个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比如为什么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人口比较稠密?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从地图上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密集,更重要的分析原因,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地图上观察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并且结合自己的切身实际,学生就能顺理成章的分析出原因。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把形象信息上升到理性水平的习惯和能力。
(三)指导学生绘制地图
绘图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此期间,我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本地理画图本。学生在看图、析图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画地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下转第103页)(上接第93页)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在学完某一章节的知识后我都会给学生布置画图的作业,指导他们先画出大体的轮廓图,然后再把重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到地图中。这样做下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熟练程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当然,除了地图以外,还有饼状图、柱状图、表格、图像等都能更形象、更直观地反映问题的本质,还有一些景观图片等我们可以适时地应用到课堂中,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地理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对于初二的课程来讲,基本上都是复习课,在这里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应对的是中考,不像以往那样单纯的复习某一部分的内容,仅靠背诵记忆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现在不一样,同学要复习的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面广量多,所以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州》,作为一个大洲学习的案例,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利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了解地区》中的区域学习,《认识国家》中的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亚洲的知识点利用思维导图归纳如下:
通过亚洲的复习和分析,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而研究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民族、文化、经济(农业和工业)、交通等。只是不同的区域在区域要素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俄罗斯侧重自然要素中的矿产资源和人文要素中的交通;巴西则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其所产生的人地矛盾问题。在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则更加突出该区域的特征和核心,如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等。
- 【发布时间】2018/10/10 10:07:15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