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才 考

【机构】 甘肃省夏河县桑科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的基础上,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华罗庚也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素养。高科技的发展应用又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大到股市行情,小到市场买菜,数学向各行各业的人们传递着大量的信息,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面向这个现代社会,必须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把数学教学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或者说把生活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呢?下面我就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看法:
  一、捕捉生活素材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小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情境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调动并连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境的表现简洁、易懂,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成功的情境应更多的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的联系。例如,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我由同学们爱看电视剧《家有儿女》导入新课,替小雪选配服装参加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又乘胜追击,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几种水果进行不同的搭配。同学们在操作、观察中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轻松地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又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自己当起商店的老板,让学生上来买笔,一支笔4毛钱,买两支多少钱,让学生写加法算式,买3支呢?买30支呢?通过这个情境充分让学生经历了没有出现乘法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很麻烦的,黑板都快要写不下了。从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这个道理。而且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二、利用生活现象,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中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这是就要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进而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找规律》第二课时,同样从日常生活中的照相站队入手,让同学们排队参与到活动中来。又通过排名次、打电话等一系列生活实例把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规律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三、让数学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数学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最大层面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十分有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知识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拿我个人来说,说真的我小时候就是不知道,数学是什么,小学都毕业了,我也没有真正明白数学学了有什么用,记得有一次,我妈妈在自己的家门口买了一些牡蛎,她自己算了,然后有点不明确,怕多算了。就问我:一斤4元5角钱,我买了1斤半多少钱?我说不知道,我要去拿把笔才会算。现在还记得当时我妈说了一句话,她说怎么有读书还不如没读书的人。现在想来这就是传统的数学教学与我们生活实际相脱节的弊端之所在,以前学生可能在数学成绩上很优秀但他无法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现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每个年级都编排了许多实践的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例如,我在教学“连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在班上开展一次踢毽子比赛每次比赛有三次机会,然后,把三次踢的结果相加作为成绩,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每人踢的次数,教师都把它们写在黑板上,然后在数学课时给学生解决。这就是一个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例子。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周长的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准备在宣传栏的黑板的四周帖上红色彩带,请你们帮个忙,算一下一共要买多长的彩条?又如在教完一年级《统计》这节课后,我让学生以自己班上人穿的衣服的颜色进行统计等等。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融合,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丰富多彩,学生的创造才能就会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让孩子们养成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形成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现实世界的意识.
  • 【发布时间】2018/10/10 10:08:16
  • 【点击频次】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