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探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作者】 王 霞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 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也是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一篇课文,通过朗读对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语句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都有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 新课标;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正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能有所悟,在读中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也是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一篇课文,通过朗读对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语句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都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却是需要老师的点拨,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运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魅力
  小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导路明灯。学生听老师的朗读示范,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教师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丰富,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的人。他能洞察每一篇课文的深刻内涵,并唤起感情上的共鸣。辽宁省语文教育家刘映辉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学得动情”,必须“教有真情”。他的课就非常富于激情。听他课的人无不被课上浓烈的感情气氛所感染,他的朗读总是能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感情世界中去,使他们受到感染与熏陶。此外,我觉得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进行范读。范读时机也应有所选择,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我觉得在如下情况下应该进行范读:(1)在学生无法读得到位时范读,这时,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2)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3)为解决一些重点句段(或难点)时可范读,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
  二、设计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教学课中的设计,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读”。这里所说的“读”,就是指朗读。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就是指出声的“读”。小学语文教材从低到高每课都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或者复述,所以,朗读课型的设计,也是由课文的训练要求所决定的。此时的朗读训练已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种课型,其课型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训练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设计朗读课型,应以训练朗读为要素。其中心视点应放在“教学思路”上。有了明晰的、科学的教学思路,就有了步骤清晰的课堂教学。有了创新的教学思路,就有了创新的课型设计。朗读教学的设计有多种思路: 
  1.教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2.析读——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3.品读——就是赏析式地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4.研读——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朗读;5.评读——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6.说读——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7.写读——朗读中学写,写中有朗读;8.听读——重点突出配乐诵读;9.背读——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背好;10.赛读—用“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朗读教学; 11.演读——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朗读教学设计必须组织得法,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上述介绍中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运用科学评价,引导调动学生朗读情绪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评价指的就是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那么我们该怎么评价?《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也就是说在朗读教学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要努力创设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阅读评价的能力。课堂上的朗读评价就是要评价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语音是否正确,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否处理得当,能否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了感情自然流露,不娇揉造作,还可以加上对学生神情方面的评价,表情是否逼真,是否自然、大方等等。
  在评价中我们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通过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还要暗示性地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从而让学生“会朗读”。例如,在课堂中教师指名读文,先组织学生评价,然后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总结:“刚才他读得很认真,没有多加一个字,也没有少读一个字,只读错了一个字,并且读得比较通顺,没有把句子读断。”我想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满心欢喜地听出老师表扬了自己,其他学生也从老师的话中听出了应如何读。其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清楚自己每次对学生的朗读评价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纠正字音,还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还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读,既需要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生,还要能让乐意地改进自己的不足,切不可只单调地评价“很好”“棒极了”“再加上感情就更好了”这样的一些低层次的评价语言。
  在评价中还要注意开展多种评价形式,从而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从哪些方面做起,才能提高评价能力调动朗读情绪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师评导读,授予评价的技巧;2.师生互评,创设民主的气氛,增强评价乐趣,融合提高;3.生生互评,各抒己见,培养敢于争议的精神,提高评价和欣赏的水平;4.开展朗读比赛,活动中激发兴趣,快乐中提高技能,不觉中培养敢于竞争的心理。
  语文教学贵在“读”,我们要想朗读得好,必须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地、艰苦地钻研与练习。语文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朗读的重要意义,要求自己具有较高的朗读修养。要让学生善于朗读课文,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用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让本该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当用之手段的朗读法得到实实在在的施行,让朗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 【发布时间】2018/10/10 10:10:53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