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 朱秀安

【机构】 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三到六岁的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是开发智力、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幼儿智力,通过游戏还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使幼儿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从幼儿教育的特点出发,对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日常工作情况,对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合理运用,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口述,学生被动听讲,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显然并不适合幼儿教学。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是幼儿阶段的显著特点。游戏教学模式在空间环境的布置上,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道具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交流方式上,游戏中的交流是平等的,幼儿没有心理压力,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2.加强常识性知识的巩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幼儿教学中需要涉及很多常识性教学内容,这些知识普遍比较枯燥乏味,导致幼儿在现阶段的学习兴趣不高。常识性教学内容多来源于幼儿教学的教材,并对未来发展规划内容有一定的讲解认识,这样极易让幼儿产生厌烦感。游戏的融入可以很好的解决理论常识枯燥乏味的问题,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本身的乐趣可以让幼儿在其中释放自我,愉快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3.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一提到幼儿的教学语言,一般都会联想到童话、寓言故事等等文学体裁,这类的表达形式更加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分配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情境的表现,让幼儿通过自己感受来表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加之模仿任务的语言特点加以表现,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设定语言情境,幼儿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来丰富和完善语言能力,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十分有益。
  4.幼儿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幼儿时期是关系到孩子终生发展的大事,因此需要兼顾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对于孩子今后性格培养、接人待物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游戏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运用游戏规则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这些规则会让幼儿在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和品格。除此之外,游戏的设置需要幼儿开动脑筋以及相应的体育锻炼,在特定的体力和脑力锻炼当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来说效果显著。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当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其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为了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需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最应该考虑的是教学器材和道具等是否满足教学的实际水平,观察和确认道具以及场地的设置是否得当合理。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幼儿现阶段的审美水平,是否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设置班级桌椅的时候,要选择幼儿喜欢的颜色或者款式,摆放的位置要科学合理,给学生的日常玩耍留下充足的空间。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通过观察合理利用教学环境,可以在教室闲置的位置增添一些装饰物,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到游戏背后的知识内容。在这个环节当中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共同创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老师来说则可以直接看到幼儿在日常教学当中的表现是否得当合理。
  2.游戏的合计符合幼儿特点。幼儿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幼儿,所以在设定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通过不断分析不同幼儿的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游戏帮助幼儿的个性得到尊重。在游戏环节当中,幼儿、游戏材料、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从中调节,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例如,可以将很多动画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站在幼儿的角度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自主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情感爱好,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和内容,当他们在游戏中产生一些稀奇古怪超越现实的想法时,老师千万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积极地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使他们能够大胆想象,自由思考,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尝试新思路,新模式,使这种创造力得以升华。
  4.利用游戏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作为幼儿教师,我发现学前班,尤其是小班,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性情孤僻,很难跟不熟悉的小朋友相处和玩耍,但是一参与游戏,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游戏是幼儿通向真实世界的桥梁,老师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来改变幼儿的这种状态。例如:让小班的幼儿表演《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刚开始表演时,可邀请全班幼儿一起上台来表演,只要求他们大胆地表现出小动物走路的动作及之间的对话,然后趁机对那些腼腆的幼儿进行鼓励表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表演中去。这样,不但加强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有利于克服不良倾向,培养合作精神。
  5.通过操作材料,使幼儿达到手脑并用,全面发展。操作材料是指为幼儿提供操作游戏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操作中学习,达到手脑并用,全面发展的效果。老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分配游戏材料,尤其是对大班的孩子,应侧重于游戏的操作难度及复杂性。操作材料宜留有很大的想象余地,力图让幼儿通过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反复尝试或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成功,训练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意识,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品质,培养进取精神。
  总之,游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游戏的选取和设计都应科学、合理,从幼儿阶段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孩子的接受能力,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做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8/10/10 10:16:01
  • 【点击频次】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