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作者】 张 颖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对学困生进行帮扶教育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本文简析了高中学困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教师应该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学生明确读书目的,消除自卑心理,加强学法指导,加强家校联系等教育手段,帮助学困生克服各种不良心理,促使他们想学、能学、会学,从而全面提高高中学困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学困生;转化;策略;班主任工作;
【正文】学困生,指的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业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最基本要求的学生。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逐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学困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尤其在县城及农村的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学困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学困生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有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要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找准致困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扶教育。
  (一)厌学心理。绝大多数的学生起初都有学好的愿望,但由于基础不牢固,或学习方法不正确,抑或是外界对他们要求过高,尽管自己努力了,但还是不尽如人意,总是换来批评,从而产生受挫心理和畏难情绪,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二)懒惰心理。这类学生主要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因此懒懒散散,得过且过。
  (三)自卑心理。很多高中学校总以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老师,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取好的大学,于是形成了以“唯分数论英雄”的氛围。学困生由于经常成为班级的“尾巴”,而受到一些老师的“另眼相看”以及父母的责骂、同学的歧视等,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产生了“我不行”的自我暗示,长此以往,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四)逆反心理。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常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指责、歧视,因而与周围的人形成一种敌对情绪。有时候老师的批评或同学善意的帮助,也会被其认为是老师故意给他难堪,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五)放纵心理。学困生在家里和学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于是只喜欢和“同病相怜”的同学交往,拉帮结派,甚至和社会的“小混混”结交朋友,沾染泡网吧、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整天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有的还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高中学困生的转变方法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人人成才”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由于过去教育评价导向的错误,学校老师对那些“尖子生”往往关怀备至,对学困生则忽视甚至歧视,造成学困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读了三年高中却“收获甚微”甚至“一无所获”。广西教育厅20lO年5月规定,禁止各级教育部门以高考结果给各学校排序和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这是避免各学校恶性竞争,而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一个良好开端。
  2.教师要树立学困生也能成才的信念。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有很大的可塑性,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现在的“后进”,并不代表将来都“后进”。教师要树立“帮扶一名学困生与指导一名尖子生同样光荣”的观念,积极探索转化学困生的途径与方法,促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进步,这也是成功教育的体现。笔者常在街上遇到不少以前教过的“学困生”,尽管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们有的在县城开了店铺,有的成了种植养殖大户,有的当兵退伍后在政府部门做了专职司机……谁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呢?
  (二)教育学困生明确读书的目的
  学困生普遍的缺点就是没有理想,缺乏奋斗的目标和拼搏进取的动力。因此,必须教育他们明确读书的目的,才能使他们有前进的动力。我校是一个山区县城高中,一些成绩较好和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同学都到市级高中或省城高中读书,留在本县就读的基本都是“二流”、“三流”的学生,学困生还处在这些“二、三流”学生的底层,许多学困生因此在潜意识里存在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子,缺乏上进心。为此,从高一开始,我就经常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让他们明白,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立足之地。现在很多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都在扩招,对于想考大学继续深造的“学困生”,通过不懈努力,迎头赶上,也是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理想的。这样,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懒散心理,形成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
  (三)帮助学困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困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只是因为长期受到冷落而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变得自卑、孤立和封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表扬和鼓励,让大家都知道他的进步,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光荣与喜悦,从而激发他追求新成功的强烈愿望。
  2.教师要尊重学困生,要有一颗宽容、关爱之心。学困生常常处于班级“底层”,本来就有些自卑和厌学心理的他们,如果因为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情,老师就随意地挖苦、训责,或者轻易地向家长告状,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使他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情绪。因此,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对他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给予他更多的关爱,放下老师的架子,耐心和他“交心”,倾听他的心声,让他切实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帮助学困生找回失落的自尊心,有利于激起他学习的欲望和信心。
  3.教师要善于用集体的力量影响和帮助学困生。良好的班风和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对每一位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它对学困生的转化无疑有着巨大作用。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集体的力量带动全体同学进步,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动力,努力在班级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让后进生感受到压力,确立追求上进的思想。同时,班主任也要调动其他同学一起关爱学困生,给学困生辅导功课或介绍学习方法等。在班干部的人选或各种班集体活动中,尽量让学困生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的温暖中感受到自己对班级的价值,以消除自卑的阴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困生之所以会成为学困生,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由于成绩差,心理经常受挫,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感到厌倦,进而引发诸多的问题。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就要加强学法指导,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首先,教师在讲课时,难度、进度要兼顾到学困生。其次,要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教会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可以采取“大目标,小步走”,循序渐进的策略。例如,可以从记住一些基础知识人手,从“识记――理解――概括――运用”一步一步逐渐深入学习。此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困生查漏补缺,完善学困生的知识结构。有些学生因为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就放弃了学习。如果学困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法,成绩提高了,学习信心也必然能得到提高。
  2.教师要持之以恒,培养学困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多数学困生因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不良行为和情绪会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地因势利导,在反复教育的过程中把他们引上正路。只有长期的反复教育,才能巩固学困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五)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是转化学困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班主任在和家长交流沟通时,应该尽量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建议家长多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少点责备训斥。鼓励往往比责骂教育效果更佳。同时,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家庭情况。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和父母不和睦的家庭,对其子女的学习、生活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班主任只有和家长交流沟通,共同寻找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高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系统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受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90后”高中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高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将更加复杂和艰巨。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困生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永强,曾莲子.高中学困生的教育对策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9(10).
  [2]叶小媚.中国师德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 【发布时间】2018/10/23 16:02:12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