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 科学;教学;德育;渗透;
【正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根据我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因此,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良好渗透,是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用渗透、体验等方式将德育与科学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理解社会,感受生命的美丽与珍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
1、巧抓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珍爱生命的意识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设计和技术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学习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考虑设计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德育活动。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以物质世界为例,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德育的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一课需用到许多纸张:比较吸水性、纸的观察、介绍造纸术、造纸等。课程结束后,使用过的纸如何处理?老师此时传授纸张与树木的关系,继而培养学生节约用纸、保护森林树木的意识。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使用?老师可引导学生将水收集储存好,留在第三课“水结冰了”、第四课“冰融化了”和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中继续使用。实践证明,与其在世界环保日大声呼吁“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纸”,还不如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其效果胜于说教。关注其他物质材料也要如此。
而以生命世界为例,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老师提示学生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地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设计和实践活动。《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观察完放它们回家、注意自身安全等。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这四种动物进行观察,学生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的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教育开始了,需要适时地进行引导。
2、巧用科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反复成了习惯,习惯成为自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需要反复的训练来实现。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快、轻”;用过的实验材料放归原处;爱惜实验材料;实验完后桌椅摆整齐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贯穿始终。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形成较强的责任感。
3、巧结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强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我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组想到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办法最多,最后请各组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4、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都受到了诸多宠爱,做事容易缺乏耐心与毅力,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心与毅力。在教学中,授完一节新课,学生们意犹未尽、兴趣盎然,但这种兴趣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探究活动进行到底。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探究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于活动的积极性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种子发芽试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等实验课历时长,老师应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展示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功与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磨练了毅力,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5、巧施“课外实践”活动,渗透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环境现状及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六年级《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通过学生自身调查,感受家乡自然水域的污染状况,进而认识到减少人为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五年级《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通过实地考察,充分认识到乱砍滥伐的后果,以及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意义。
科学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这为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可能。探究活动也为渗透德育提供了体验的载体。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其特殊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科学课程内容,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价值,将其自然地融入科学教育的各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体验做人处事的道理,忌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同时,我们要防止将科学课上成了德育课,防止出现课堂中充斥着德育说教的情况,使科学课失去“科学”的味道。在科学课中,应当依据授课内容自然渗透德育,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科学的高效教学策略[J]. 刘春香.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2期
[2]小学科学教学中综合教学策略的实施[J]. 林英. 教育探究 2011年04期
因此,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良好渗透,是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用渗透、体验等方式将德育与科学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理解社会,感受生命的美丽与珍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
1、巧抓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珍爱生命的意识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设计和技术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学习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考虑设计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德育活动。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以物质世界为例,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德育的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一课需用到许多纸张:比较吸水性、纸的观察、介绍造纸术、造纸等。课程结束后,使用过的纸如何处理?老师此时传授纸张与树木的关系,继而培养学生节约用纸、保护森林树木的意识。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使用?老师可引导学生将水收集储存好,留在第三课“水结冰了”、第四课“冰融化了”和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中继续使用。实践证明,与其在世界环保日大声呼吁“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纸”,还不如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其效果胜于说教。关注其他物质材料也要如此。
而以生命世界为例,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老师提示学生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地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设计和实践活动。《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观察完放它们回家、注意自身安全等。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这四种动物进行观察,学生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的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教育开始了,需要适时地进行引导。
2、巧用科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反复成了习惯,习惯成为自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需要反复的训练来实现。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快、轻”;用过的实验材料放归原处;爱惜实验材料;实验完后桌椅摆整齐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贯穿始终。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形成较强的责任感。
3、巧结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强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我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组想到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办法最多,最后请各组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4、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都受到了诸多宠爱,做事容易缺乏耐心与毅力,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心与毅力。在教学中,授完一节新课,学生们意犹未尽、兴趣盎然,但这种兴趣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探究活动进行到底。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探究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于活动的积极性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种子发芽试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等实验课历时长,老师应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展示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功与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磨练了毅力,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5、巧施“课外实践”活动,渗透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环境现状及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六年级《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通过学生自身调查,感受家乡自然水域的污染状况,进而认识到减少人为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五年级《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通过实地考察,充分认识到乱砍滥伐的后果,以及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意义。
科学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这为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可能。探究活动也为渗透德育提供了体验的载体。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其特殊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科学课程内容,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价值,将其自然地融入科学教育的各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体验做人处事的道理,忌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同时,我们要防止将科学课上成了德育课,防止出现课堂中充斥着德育说教的情况,使科学课失去“科学”的味道。在科学课中,应当依据授课内容自然渗透德育,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科学的高效教学策略[J]. 刘春香.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2期
[2]小学科学教学中综合教学策略的实施[J]. 林英. 教育探究 2011年04期
- 【发布时间】2018/10/24 11:35:31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