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学生设想;大胆尝试 ;
【正文】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样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二、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有的说“……”……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装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1/3。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用圆柱装满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1/3。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那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创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各种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需要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比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让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作为老师,我们只需要适时点拨、评价就可以了。
四、德育是数学教学不能忽视的东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它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调节等作用。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教学《加减法》的时候,我除了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捡小石头学数学外,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教学任务,回去帮父母洗菜,在洗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加减法,还让学生体会了帮父母做事情的喜悦之情。在《认识纸币》教学中我教会孩子体会父母辛苦赚钱来之不易,学会节约用钱,并且要爱护纸币等知识。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各科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鼓励质疑问难,激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等特性,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要把零除外,如果包括零可以吗?又如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求法”后,有位学生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不能也用侧面积加上底面的面积?像这样的问题提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六、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十分注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广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中去。实践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教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我设计了这么一道题:调查你家附近某一商店或某一商场一个月内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从你制作出的统计图,你可以看出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略作分析。同时针对统计的结果,你想对商店老板提出什么建议?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只要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数学指导思想,从小学数学的各个角度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教师要以自己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使小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在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探索欲、发展创造力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芹.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 当代教育, 2013, (1):79-80.
[2]李丽. 先学后教打造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7):68-69.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样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二、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有的说“……”……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装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1/3。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用圆柱装满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1/3。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那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创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各种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需要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比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让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作为老师,我们只需要适时点拨、评价就可以了。
四、德育是数学教学不能忽视的东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它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调节等作用。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教学《加减法》的时候,我除了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捡小石头学数学外,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教学任务,回去帮父母洗菜,在洗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加减法,还让学生体会了帮父母做事情的喜悦之情。在《认识纸币》教学中我教会孩子体会父母辛苦赚钱来之不易,学会节约用钱,并且要爱护纸币等知识。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各科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鼓励质疑问难,激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等特性,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要把零除外,如果包括零可以吗?又如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求法”后,有位学生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不能也用侧面积加上底面的面积?像这样的问题提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六、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十分注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广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中去。实践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教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我设计了这么一道题:调查你家附近某一商店或某一商场一个月内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从你制作出的统计图,你可以看出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略作分析。同时针对统计的结果,你想对商店老板提出什么建议?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只要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数学指导思想,从小学数学的各个角度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教师要以自己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使小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在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探索欲、发展创造力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芹.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 当代教育, 2013, (1):79-80.
[2]李丽. 先学后教打造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7):68-69.
- 【发布时间】2018/10/24 11:38:10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