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对兰姨娘的事,父亲何以如此反常

 

【作者】 杨 茜

【机构】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城南旧事 兰姨娘》解读

  《城南旧事》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其第三篇《兰姨娘》无论从主题、人物或是表现手法上看,都是难得的佳作。其中人物形象写得尤其生动、鲜活、成功。除了主角兰姨娘,围绕着兰姨娘的英子父亲及英子也写得栩栩如生。随着故事的展开,我发觉父亲在对待兰姨娘的事情上很反常。比如当兰姨娘从施家出来,来到英子家,父亲不顾母亲的反对,不惜得罪施家,而留下人家下堂的姨太太;当得知兰姨娘与德先要一起离开时,父亲不是恭喜,不是祝贺,而是不高兴,显得寂寞。父亲的行为如此反常,其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父亲收留兰姨娘有对她遭遇的同情。兰姨娘三岁时被自己的亲娘卖掉,十四岁被人从苏州带到北京卖入妓院,十六岁“开怀”(初次怀孕),二十岁跟了比自己大四十多岁的施家大爷,五年后因不容于施家自请下堂。这样一个命途多舛的人实在令人同情。而父亲是一个急人危难的孟尝君式的人物,落难的人都愿意投奔他。用兰姨娘的话来说,就是他“心眼蛮好”,“三六九等的人都留下了”。所以,收留兰姨娘并不是对这一人物的特别优待,有对她遭遇的同情。其次,兰姨娘与英子家的关系比较好。从文中兰姨娘刚到林家就自动出入澡房,随时可以找宋妈“煮碗面吃”等情节,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从朋友的角度来说,收留兰姨娘也能说得通。
  关键是父亲为何不怕得罪施家,在施家专门上门打招呼不要收留兰姨娘之后还要留下她呢?从文中得知,除了兰姨娘,父亲还收留了一个人——德先。德先是父亲的同乡,在北京读大学,父亲非常赏识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新青年”,待他亲如兄弟。后来德先因“闹学潮”而被政府当局缉捕,就寄住在英子家“躲风声”。试想,一个连因“闹革命”而遭当局缉捕的同乡都敢收留却不怕引来灾祸的人,会害怕得罪一个小小的施家?何况是兰姨娘“先进门”,施家打招呼在后?
  然而用上面的理由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父亲的反常。比如在得知兰姨娘和德先要一起离开时他为何不高兴?是因为舍不得?按说,兰姨娘找到归宿,德先找到爱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无论从哪一方来说,父亲都应开心祝贺。然而他却不是这样,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却是:父亲喜欢兰姨娘。
  先从兰姨娘方面分析。兰姨娘虽然命运坎坷,但却讨人喜欢。她能说会道、善于寻乐、很有人缘。她来到英子家住了一个礼拜,家里便“到处是她的语声笑影”。她很时尚,手艺很好,梳着俏皮的麻花髻,髻旁卧着一排清幽幽的茉莉花,掖在右襟上的麻纱手绢白菊花似的贴在那里,与“黑花丝葛的裙子里,年年装着大肚子”,梳着元宝髻的母亲相比,显得轻俏风流得多。这样的兰姨娘无疑对父亲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接着就父亲的表现来分析。文中有三处可看出父亲的心思来。第一处,看兰姨娘时,父亲是“微笑的”,“伸长脖子”,“脚下还打着拍子”,这表明父亲因兰姨娘投奔自己而高兴,甚至有几分得意,似乎感觉自己很有魅力。如果这里表现得含蓄的话,那么不顾母亲生气,在母亲面前低声下气地为非亲非故的兰姨娘买衣料就显得意味深远了。尤其是后面的“朱砂手”事件中,父亲不顾男女之大防,在偶尔“玩两口”(吸鸦片)时,吞云吐雾中,一时忘情地一把抓住兰姨娘的手时地说笑,就显得更明显了,就连小英子都看出其中的端倪。更何况父亲曾经在日本本就有通宵“吃花酒”,而让母亲“在家守候到天亮”的“前科”。由此可见,父亲是喜欢兰姨娘的。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在得知兰姨娘与德先要一起离开时父亲的反常了。因为爱情总是自私的,当突然知道自己中意的兰姨娘爱上了自己待如亲兄弟的德先时,父亲肯定会“不高兴”,“显得格外寂寞”,他可能感觉遭到爱情与友情的双重背叛。但是他自己有妻室,更没有立场去指责二人。所以,他口头上说“出乎意料”,不赞成德先“偷偷摸摸”,其实都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失落;对于母亲提议“烧几个菜送送他们”,一向待人慷慨热情的父亲却回应“随便你吧”,打不起一点精神,该是内心纠结的体现;践行时,“把自己灌得脸红红的,头上的青筋一条条像蚯蚓一样暴露着”,该是隐忍的发泄;醉言醉语地说自己“最喜欢成全朋友”,并嘱咐德先好好待兰姨娘,也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最后,看着绝尘远去的马车,父亲只能“用手摸着胸口”,独自心伤。
  因此,无论是收留兰姨娘时,还是兰姨娘和德先临行前,父亲的表现都很反常,其根本原因完全是他喜欢她。

  • 【发布时间】2018/11/3 16:31:05
  • 【点击频次】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