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古诗教学质量

 

【作者】 李菊芳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摘要】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积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应该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是情感与审美情趣的融合,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解诗意;悟诗情;多诵读;重积累;
【正文】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古诗大多都是传世佳作,其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韵律优美,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统编本”教材更是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阶段共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统编增加55篇,增幅达80%。可见,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古诗,更好地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知诗人,解背景
  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是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心境,这样对学生理解诗意起到“事半功倍”作用。例如,在教学《江雪》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唐顺宗永贞元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受到当朝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运动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任司马一职,表面上有官职,实际上是名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府里没有他的住处,他不得不在寺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他自从被贬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他就寄情山水,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篇。在诗中,“千山”的鸟都“飞绝”,“万径”“人踪灭”了。在这无比空旷萧瑟的寒冬时节,却有一“孤舟”一“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孑然一身,看似孤独,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傲形象跃然纸上。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创作背景后,加上教师地巧妙引导,学生掌握诗中的内涵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多诵读,少讲解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可见,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是不行的,应该多读,让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淡化老师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明确诗意,感悟诗情。例如教学《 春雨 》时,我先让孩子初读古诗,并提出要求,让孩子们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读得正确、流利;然后,指名朗读,让孩子们相互评议,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有节奏地范读古诗。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一年级起训练学生,让他们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句为两个或三个音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七言句为三个或四个音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训练多了,学生自然就学会有节奏的朗读了。这时候,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加动作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感受到诵读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指导学生读好诗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是“诗眼”。如“凌寒独自开”中的“独自”,在朗读中要稍微拉长并重读,这样才能在读中细细体会品味梅花的品质。
  三、抓“诗眼”,悟诗情
  一首古诗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传统古诗教学模式中由老师串讲,然后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对古诗的整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突破“诗眼”,领悟内涵。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诗眼“喜”字,接着抓住诗眼“喜”字,进行有效地引导。作者为何而“喜”?他的“喜”为何是“涕泪”后的狂喜?他是如何“欣喜若狂”的?他欣喜后为什么那么着急地想着回家?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掌握了杜甫对国家统一的欣喜以及迫不及待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急切心情。而在教学《示儿》中,教师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诗眼,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诗眼“悲”来,接着教师可追问,这首诗的为什么是围绕“悲”字来写?诗人陆游临死之前为何而悲?为什么要告诫他的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是一定要告诉九泉之下的他呢?之后,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查阅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加上我的引导,学生不但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陆游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当学生学习完这两首爱国古诗时,可引导学生说说它们的异同之处。学生都能用对比的方法很快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文表达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感悟到两位诗人一“喜”一“悲”,但目的都是围绕国家统一这个主题,国家的统一、强盛都让他们时时牵挂,或悲伤或欣喜,他们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谈谈小学生该如何爱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他们的发言虽然稚气,但都言之有理,无不体现了他们在杜甫和陆游这两位爱国诗人的感染下,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
  四、巧联系,重积累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对诗意的理解,即使他们能对古诗倒背如流,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还是有偏差。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古诗中描绘的事和物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那么该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意
  很多古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有密切的联系的,特别是描写景物和发达儿童情趣的古诗,如《村居》、《小儿垂钓》、《所见》等等,教学这类古诗时,我先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放过风筝、钓过鱼、捕过蝉?如何做这些事情的?心情怎样?再如教学《山行》、《咏柳》等诗时,教师如果能借助多媒体,展示那红得像火的枫叶,绿得像丝绦的柳枝,接着可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记忆,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对所描写事物的原有体验和感受,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走进古诗中,进而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或赞美或向往或喜爱的思想感情。
  (二)多种方式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学习了古诗,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复习不运用,大部分学生又把古诗忘了。可见,积累古诗很重要。那么,学生该如何积累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归类积累
  学习了古诗后,教师可把先学的古诗跟已学的古诗,通过对比等方法,归总在一起让他们一起诵读、背诵。如学习了《江南春》,教师就可把《春晓》《忆江南》《春日》等描写春天的古诗,让学生抄写下来,然后简单对这些古诗进行复习,最后让他们背诵记忆。
  2.运用中积累
  学生背诵后,如果长时间不运用,他们也会很快的把这些古诗忘记。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和生活中,鼓励他们把这些诗句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或在日常的说话和描写中。此外,教师也可设计一些相关的古诗复习题目,让学生做,同样也可达到复习的效果。
  3.开展各种活动,加强记忆
  教师可适当地举行“经典诵读”“我是古诗达人”“我最棒”等古诗诵读比赛,既激励他们学习古诗,又可让他们在比赛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中只要教师课前多钻研、细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地教学方案;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多诵读,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善于联系生活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加强记忆,学会运用,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能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古诗中蕴含的利于身心健康的养料。
  参考文献:
  [1]《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出版
  [2]《窦桂梅的阅读与课堂》窦桂梅 长春出版社 2009年4月出版
  [3]《教海漫记》于永正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 【发布时间】2018/11/3 16:36:51
  • 【点击频次】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