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探小学音乐课与舞蹈的融合
【关键词】 音乐;舞蹈;融合;感受;
【正文】一、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音乐也不可避免的沦为了升学的工具。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大都存在着将音乐当做一种简单的学科理论进行讲解的问题,严重的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以及音乐对于人的性情的培育作用。小学音乐课堂与其他的学科一样,几乎都是音乐教师对于音乐理论的讲解,接下来便是音乐乐曲的训练,完全是循规蹈矩地为了教学而教学,并不能真正的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更无法让他们产生以音乐表达自己情志的习惯。
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水平不过关。一些音乐教师只懂得一股脑地向孩子们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目的。还有一些音乐教师,只懂音乐,对于与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比如舞蹈、书法、美术等根本一窍不通,这就严重导致了音乐教育的偏差,单纯得教授音乐,几乎没有可能达到让孩子们真正领悟透彻音乐之美的效果。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入舞蹈的优势
舞蹈进入音乐课堂后,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的结构,并在与教材的结合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产生这种倾向性意识的主要原因有二种。其一,是情感的原因。如人们喜爱音乐就对音乐感兴趣;其二,是需要的缘故。如人们对音乐舞蹈的兴趣产生于精神上的需要。
任何一堂音乐课堂教学内容,都不应该让孩子们觉得困难,要使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跟老师能愉快地进行合作。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功能。如在学习歌曲《小蜻蜓》时,教师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波浪,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又朗读歌词又做动作,这样信息反馈快,形式活泼生动,能够引起每个孩子的兴趣,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2.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如在认识节拍2/4、3/4这一音乐知识教学中,通过呼唤儿童的姓名或花草、鸟虫以及动物名称,结合声势、舞蹈游戏与小品练习,使孩子们对音乐中不同节拍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舞蹈的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学习音乐概念,感受音乐的情绪。舞蹈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律动、节奏、节拍、速度、结构、情绪等内容,而且舞蹈伴随着音乐还可以使儿童获得愉快感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面向全体学生,边歌边舞,自我表现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音乐课堂中借用舞蹈教学给孩子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如学习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教师分别教会男女同学不同的哈尼族舞蹈动作,让男同学觉得有兴趣,通过舞蹈的学习感觉到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能充分表现自己,让女同学和男同学一起配合的做动作。在边歌边舞中,使每个学生既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找到了合作的乐趣。在边歌边舞中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这种气氛中上课,孩子们将充满自信,反应敏捷,老师会情绪饱满,童趣倍增地授课,从而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4.合作学习,实现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实现了社会交往价值。
三、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融合教学的启示
音乐与舞蹈是相生相长的,它们彼此之间都起着孕育的作用,两种艺术几乎就是相濡以沫、无法分开的伴侣。小学生更是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需求,他们爱说爱动,更喜欢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恶。因此,改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将舞蹈元素加入音乐,使音乐课堂真正的舞动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措施。下面就着重地谈论应该怎样切实地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希望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1、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舞蹈能力
音乐教师是孩子学习音乐的领路人,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孩子对于音乐的接受。因此,将舞蹈融入进音乐教学的首要措施就是要提高音乐老师的舞蹈素质,使其自身能够自如的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形成以音乐和舞蹈结合以表达自己情志的习惯。相关教育机构必须加强对于音乐老师相关的舞蹈知识的硬性要求,使音乐老师真正的同时具备对于音乐及舞蹈的敏锐的感受力。再者,老师要从自身提高对于舞蹈的重视,从内心真正感受到舞蹈对于音乐的重要影响。平时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感受力,或者是参加一些舞蹈培训班,加深自己对于几种或者一种符合自己音乐声线的舞蹈,便于在音乐教学中以舞蹈加深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力。
2、培养孩子即兴舞蹈的习惯
孩子是音乐接受的主体,而且他们有着强烈地以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感受的需求。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孩子肢体语言的引导,使他们形成听到音乐就能即兴舞动的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授某一支曲子时,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以舞蹈来表达这首曲子带给他们的感受的机会,加深他们对于音乐乐曲的领悟力,从而真正的让音乐渗入他们的心灵,以达到熏陶他们的性情、表达他们自身情志的目的。
3、教师有意识地以舞蹈表达音乐
歌与舞的结合能够起到以优美的形体动作表达音乐内容的效果,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受力以及表现力。对于活泼爱动、感性直观的孩子而言,载歌载舞,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传情达意。一支乐曲,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可能蕴含的动作,在讲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孩子直观的通过舞蹈感受到乐曲的魅力。把舞蹈的元素融入进课堂中,让音乐课堂舞动起来,是改善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作用,将孩子们调动起来,以直观的舞蹈加深孩子对于抽象音乐的感受力度,从而达到音乐教学陶冶孩子性情、培育孩子美好心灵的效果。但是,还必须注意,在音乐教学中对于舞蹈元素的渗入,不能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舞蹈在音乐教学中只能作为一种拓宽孩子视野、辅助孩子学习的工具而存在。对于孩子舞蹈的教育,则要通过舞蹈教学来实现了。
参考文献:
[1]陈琰峰.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对学生身心的影响[J]. 小学教学参考,2013(06)
[2]龙文波.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 艺术教育,2015(10)
[3]黄蕾. 探讨小学音乐教学和舞蹈教学的有机融合[J].新校园(阅读),2016(4)
在我国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音乐也不可避免的沦为了升学的工具。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大都存在着将音乐当做一种简单的学科理论进行讲解的问题,严重的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以及音乐对于人的性情的培育作用。小学音乐课堂与其他的学科一样,几乎都是音乐教师对于音乐理论的讲解,接下来便是音乐乐曲的训练,完全是循规蹈矩地为了教学而教学,并不能真正的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更无法让他们产生以音乐表达自己情志的习惯。
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水平不过关。一些音乐教师只懂得一股脑地向孩子们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目的。还有一些音乐教师,只懂音乐,对于与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比如舞蹈、书法、美术等根本一窍不通,这就严重导致了音乐教育的偏差,单纯得教授音乐,几乎没有可能达到让孩子们真正领悟透彻音乐之美的效果。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入舞蹈的优势
舞蹈进入音乐课堂后,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的结构,并在与教材的结合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产生这种倾向性意识的主要原因有二种。其一,是情感的原因。如人们喜爱音乐就对音乐感兴趣;其二,是需要的缘故。如人们对音乐舞蹈的兴趣产生于精神上的需要。
任何一堂音乐课堂教学内容,都不应该让孩子们觉得困难,要使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跟老师能愉快地进行合作。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功能。如在学习歌曲《小蜻蜓》时,教师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波浪,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又朗读歌词又做动作,这样信息反馈快,形式活泼生动,能够引起每个孩子的兴趣,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2.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如在认识节拍2/4、3/4这一音乐知识教学中,通过呼唤儿童的姓名或花草、鸟虫以及动物名称,结合声势、舞蹈游戏与小品练习,使孩子们对音乐中不同节拍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舞蹈的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学习音乐概念,感受音乐的情绪。舞蹈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律动、节奏、节拍、速度、结构、情绪等内容,而且舞蹈伴随着音乐还可以使儿童获得愉快感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面向全体学生,边歌边舞,自我表现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音乐课堂中借用舞蹈教学给孩子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如学习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教师分别教会男女同学不同的哈尼族舞蹈动作,让男同学觉得有兴趣,通过舞蹈的学习感觉到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能充分表现自己,让女同学和男同学一起配合的做动作。在边歌边舞中,使每个学生既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找到了合作的乐趣。在边歌边舞中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这种气氛中上课,孩子们将充满自信,反应敏捷,老师会情绪饱满,童趣倍增地授课,从而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4.合作学习,实现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实现了社会交往价值。
三、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融合教学的启示
音乐与舞蹈是相生相长的,它们彼此之间都起着孕育的作用,两种艺术几乎就是相濡以沫、无法分开的伴侣。小学生更是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需求,他们爱说爱动,更喜欢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恶。因此,改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将舞蹈元素加入音乐,使音乐课堂真正的舞动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措施。下面就着重地谈论应该怎样切实地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希望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1、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舞蹈能力
音乐教师是孩子学习音乐的领路人,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孩子对于音乐的接受。因此,将舞蹈融入进音乐教学的首要措施就是要提高音乐老师的舞蹈素质,使其自身能够自如的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形成以音乐和舞蹈结合以表达自己情志的习惯。相关教育机构必须加强对于音乐老师相关的舞蹈知识的硬性要求,使音乐老师真正的同时具备对于音乐及舞蹈的敏锐的感受力。再者,老师要从自身提高对于舞蹈的重视,从内心真正感受到舞蹈对于音乐的重要影响。平时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感受力,或者是参加一些舞蹈培训班,加深自己对于几种或者一种符合自己音乐声线的舞蹈,便于在音乐教学中以舞蹈加深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力。
2、培养孩子即兴舞蹈的习惯
孩子是音乐接受的主体,而且他们有着强烈地以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感受的需求。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孩子肢体语言的引导,使他们形成听到音乐就能即兴舞动的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授某一支曲子时,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以舞蹈来表达这首曲子带给他们的感受的机会,加深他们对于音乐乐曲的领悟力,从而真正的让音乐渗入他们的心灵,以达到熏陶他们的性情、表达他们自身情志的目的。
3、教师有意识地以舞蹈表达音乐
歌与舞的结合能够起到以优美的形体动作表达音乐内容的效果,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受力以及表现力。对于活泼爱动、感性直观的孩子而言,载歌载舞,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传情达意。一支乐曲,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可能蕴含的动作,在讲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孩子直观的通过舞蹈感受到乐曲的魅力。把舞蹈的元素融入进课堂中,让音乐课堂舞动起来,是改善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作用,将孩子们调动起来,以直观的舞蹈加深孩子对于抽象音乐的感受力度,从而达到音乐教学陶冶孩子性情、培育孩子美好心灵的效果。但是,还必须注意,在音乐教学中对于舞蹈元素的渗入,不能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舞蹈在音乐教学中只能作为一种拓宽孩子视野、辅助孩子学习的工具而存在。对于孩子舞蹈的教育,则要通过舞蹈教学来实现了。
参考文献:
[1]陈琰峰.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对学生身心的影响[J]. 小学教学参考,2013(06)
[2]龙文波.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 艺术教育,2015(10)
[3]黄蕾. 探讨小学音乐教学和舞蹈教学的有机融合[J].新校园(阅读),2016(4)
- 【发布时间】2018/11/3 16:48:53
- 【点击频次】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