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激情激活小学语文教学
激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情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激情能够激起思想的火花,它是一种灵魂的震撼,是一种艺术的熏染,是一种美的陶治和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
一、激活教师
1、情源自于文本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批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涛。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才会让文本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情感世界的桥梁。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作者将故事主人公安置在数十丈的悬崖边,在生与死的关口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纵身一跳。初读课文,读出了凄美。再读课文,隐约感觉英雄有种使命感。再次读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备课时,教师通过深人钻研教材,激发了自己的情感,教学时,就能快速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2、情发于导语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如在讲《海底世界》一文时,我这样导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如果我们把全世界的土地合起来,那就大极了,你们知道地球上有什么地方比世界的陆地还要大吗?”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大海”。之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世界地图说:“你们看,这一片蓝色的就是海洋。你们知道大海深处是怎么样的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乘上潜水艇去海底世界进行紧张有趣的探秘!”充满激情的导语,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向往进入情境,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
3、情生于感悟
以《印度洋上生死夜》为例,通过几次朗读,皮埃尔的形象似乎已渐渐丰满起来,但是我觉得把这些作为合适的支点似乎还是不够。再次捧起课本,细细读来,我悟出了同情和爱。古往今来,“爱”一直是人类的水恒的主题,世界因爱而美好。爱有很多种,皮埃尔的爱是种博大无私的爱。我要用这种“爱”去唤醒学生,让他们明白怎样爱才是高尚的,令人肃然起敬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位充满人文色彩的小学语文教师表情冷漠沮丧、态度若轻若重、心态得过且过、动作有气无力、语言枯燥无味、语气平平淡淡、语调一腔到底、结构一成不变、话题老生常谈、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有吸引力吗?
二、激活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主人,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小学生天真烂漫的性格,好奇好动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内心拥有激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呢?
1、以理激情,感而有思
要激发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必须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懂得有关道理,只有懂得的道理越深刻,思想感情的火花才能迸发得越多,达成情感共鸣。如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首先让学生思考:国王给他的孩子提出了哪些要求?提这些要求的用意何在?之后引导学生了解孩子们是如何做的,结果如何?由此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后,让学生深人课文,思考如果是自己该如何去种花。
2、以情激情,感而有染
情感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用自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让学生想去了解它,诵读它。在教学《中彩那天》时,我举了一个自己小时候在超市买东西时,收银员多找了我十块钱,我内心的纠结“还”还是“不还”,以及最终诚实地把钱还回去,得到大家夸奖的事例。从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也见或面临过这样的道德难题。话匣一打开,学生争相发言。在此氛围下,我适时抛出“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中彩后你会怎么做?父亲还车之后,家人、库伯老板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学生听完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答案精彩纷呈。
3、以读激情,感而有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如何通过朗读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唤起情感共鸣,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存在一定的困难,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例如《安塞腰鼓》一文,仅让学生自读,就不容易从文本中感悟生命的豪放,粗犷和张扬。教学时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辅以激昂的朗读,那的鼓声,生龙活虎的场景,使学生的心灵与之产生共鸣,一下子对文本有了全新的理解,甚至感觉超越了自我。朗读中情感不自觉地走向更加光明的境地。
三、激活交流
有激情的教师与有激情的学生本身已是“风光绮丽”,如果能够相得益彰,便是妙不可言。课堂上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共同的发展,达成和谐的统一,是最理想的境界,这样的交往才是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交往。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交流者我们应该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提高求知欲。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等合作形式,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的过程中在探讨人物特点时有的学生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物,但也有的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很平凡,他们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灵机一动,根据不同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两方,然后让他们各自准备自己的理由,围绕“爱因斯坦是否伟大进行辩论”。为了赢得胜利,有的学生细读沉思,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几个人围在一起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语文课堂就像一个磁场,如果我们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就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带入其中,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 【发布时间】2018/11/14 17:25:40
- 【点击频次】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