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利用插图把学生轻松带进化学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初中化学课本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它如汪洋的大海,教学中插图就如帮助学生横渡大海的船。农村初中的孩子知识面比较窄,阅读量比较少,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很有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尽可能开发插图的教学价值,对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记忆力,促进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帮助养成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
一、 利用插图追根溯源化学知识的历史
了解学科的历史和文化,增加学科内涵的认知。如教材中的插图:人面鱼纹彩陶盆、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等,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代表,此剑虽历经数千年,但剑身没有锈迹,花纹光亮如新,剑锋闪烁寒光,依旧锋利无比,实为旷世罕见之奇物。这历经千年不朽的奇迹又是因为什么形成的呢?原来这把剑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所以化学并不只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千年以前古人们就能熟练地利用化学帮助自己了。这不仅让学生叹为观止,更能激进学生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化学知识,并利用它制造出如此美妙的瑰宝。课堂利用课件多展示与化学有关的历史文物美图,让化学与历史、化学与艺术、化学与文学结伴而行,使学生觉得化学并不枯燥,反而化学很灿烂。
二、 利用插图提高课堂教学引入的质量
如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引入,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请看课本第五单元的章题图,金属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实验用天平测量了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大家猜一猜,质量可能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学生1:“变重了”
学生2:“变轻了”
学生3:“可能不变”
学生4:“不可预测”
老师:“让我们一起通过分组实验确定事实的真相”
灵活运用插图,让知识点的呈现自如,避免教学语言平铺直叙,枯燥无味,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插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无疑对带动教学节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利用插图简明扼要地描述实验的步骤
教学中发现,农村的小孩常常因阅读量不足,在分组实验中常在短时间内看不懂操作步骤,利用课本插图或教师自制的插图,更容易呈现实验的操作顺序和细节。如粗盐的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等,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还不能完成实验,教师利用插图,简明扼要的把实验过程介绍给学生以降低难度。甚至课本中没有的插图,我们老师都可以自制成校本教材。如用生活中的花汁制成酸碱指示剂,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操作步骤,可事先拍成真实的实验操作图片并组合成流程图,学生一看就能一目了然,轻松地对照它们进行操作,大大提高课堂的实验效率,使课堂不再只有抽象的理论文字,而是有清晰直白的一幅幅插图。
四、 利用插图帮助认识抽象的微观知识
当学生学到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总有部分学生产生学习质量上的分化,有部分同学对微观粒子的认识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充分合理利用插图,能让教学事半功倍,还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晦涩的知识点。如对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教学,可利用课本插图3-9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根据该原子的结构,其Ar=1×3+1×3+3/1836(每个质子和每个中子的相对质量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为质子质量的1/1836),由于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来说实在太小,所以该原子的Ar≈1×3+1×3=6,再结合课本第53页表3-1,根据几种原子的构成,算算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就能很好的落实该知识点的教学。
五、 利用插图增进学科知识的综合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堪称“理科中的文科”,农村初中的孩子常常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方面能力不足,教师可利用插图给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教学。如上完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后就可以利用下图
进行初中化学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认识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讲物质(纯净物)的“组成”一定用元素来表述;讲物质(纯净物)的“构成”,用原子、分子或离子来表述,它们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就初中化学来说,我们认识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这么三类单质。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①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如 O2、 O3等;②不含金属的化合物,如H2O、HCl等;离子构成的物质包括:含金属的化合物,如NaCl、MgCl2等。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浸透式、辐射式的提炼与升华,学会自主整理知识,而非被混杂的知识点搅浑了头脑。
六、 利用插图提高讲评练习的质量
课本中的插图,有的记录了课堂中实验的事实,讲评有关实验的练习时,及时让学生重温相关插图,避免所涉及的内容过于抽象,有时也没必要重做实验,浪费时间。例如,每次讲到有关电解水的问题,让学生看教材第80页图4-25电解水的实验,结合“正氧负氢(赡养父亲),氧一氢二(养鱼亲鳄)”的知识点口诀,能迅速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重温实验的内容,对讲评内容听得明明白白。又如利用课本中图:
从微观上用分子与原子观点对物质分类进行画龙点睛:混合物含有多种物质,微观上它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它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单质是一种物质里只含有一种元素,其微观上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分子的;化合物是一种物质里含有多种元素,其微观上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分子的。这样,可以把物质分类,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有机组合,让讲评深入浅出,学生才能欣然接受,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根本上提高了讲评练习的质量。
七、 利用插图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无论是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对一些知识会出现模糊甚至遗忘。而初中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大多数是课堂实验的图片,记录了实验的主要现象,可帮助学生及时的回顾实验的真实情景。观察课本实验中相关的插图能让学生发现实验更多的学科信息,并有利于学生分析研究,拓展知识。图片更容易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联想到插图的时候,往往也联想到与插图相关的知识点。如现在提倡的图像记忆法,也是目前最合乎人类大脑记忆运作模式的一种,目的是用简单直观的图形映像记住丰富抽象的文字知识。复习中经常要求学生研究课本中的插图,见图就能悟出教材的知识内涵,从而达到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初中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可谓是色彩艳丽、清晰生动,插图集趣味性、科学性、形象性于一体,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使之产生较强的阅读愿望,极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农村初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插图,充分挖掘插图丰富的信息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化学成为孩子喜闻乐见自主专研的自然科学。
一、 利用插图追根溯源化学知识的历史
了解学科的历史和文化,增加学科内涵的认知。如教材中的插图:人面鱼纹彩陶盆、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等,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代表,此剑虽历经数千年,但剑身没有锈迹,花纹光亮如新,剑锋闪烁寒光,依旧锋利无比,实为旷世罕见之奇物。这历经千年不朽的奇迹又是因为什么形成的呢?原来这把剑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所以化学并不只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千年以前古人们就能熟练地利用化学帮助自己了。这不仅让学生叹为观止,更能激进学生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化学知识,并利用它制造出如此美妙的瑰宝。课堂利用课件多展示与化学有关的历史文物美图,让化学与历史、化学与艺术、化学与文学结伴而行,使学生觉得化学并不枯燥,反而化学很灿烂。
二、 利用插图提高课堂教学引入的质量
如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引入,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请看课本第五单元的章题图,金属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实验用天平测量了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大家猜一猜,质量可能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学生1:“变重了”
学生2:“变轻了”
学生3:“可能不变”
学生4:“不可预测”
老师:“让我们一起通过分组实验确定事实的真相”
灵活运用插图,让知识点的呈现自如,避免教学语言平铺直叙,枯燥无味,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插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无疑对带动教学节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利用插图简明扼要地描述实验的步骤
教学中发现,农村的小孩常常因阅读量不足,在分组实验中常在短时间内看不懂操作步骤,利用课本插图或教师自制的插图,更容易呈现实验的操作顺序和细节。如粗盐的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等,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还不能完成实验,教师利用插图,简明扼要的把实验过程介绍给学生以降低难度。甚至课本中没有的插图,我们老师都可以自制成校本教材。如用生活中的花汁制成酸碱指示剂,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操作步骤,可事先拍成真实的实验操作图片并组合成流程图,学生一看就能一目了然,轻松地对照它们进行操作,大大提高课堂的实验效率,使课堂不再只有抽象的理论文字,而是有清晰直白的一幅幅插图。
四、 利用插图帮助认识抽象的微观知识
当学生学到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总有部分学生产生学习质量上的分化,有部分同学对微观粒子的认识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充分合理利用插图,能让教学事半功倍,还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晦涩的知识点。如对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教学,可利用课本插图3-9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根据该原子的结构,其Ar=1×3+1×3+3/1836(每个质子和每个中子的相对质量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为质子质量的1/1836),由于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来说实在太小,所以该原子的Ar≈1×3+1×3=6,再结合课本第53页表3-1,根据几种原子的构成,算算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就能很好的落实该知识点的教学。
五、 利用插图增进学科知识的综合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堪称“理科中的文科”,农村初中的孩子常常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方面能力不足,教师可利用插图给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教学。如上完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后就可以利用下图
进行初中化学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认识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讲物质(纯净物)的“组成”一定用元素来表述;讲物质(纯净物)的“构成”,用原子、分子或离子来表述,它们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就初中化学来说,我们认识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这么三类单质。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①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如 O2、 O3等;②不含金属的化合物,如H2O、HCl等;离子构成的物质包括:含金属的化合物,如NaCl、MgCl2等。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浸透式、辐射式的提炼与升华,学会自主整理知识,而非被混杂的知识点搅浑了头脑。
六、 利用插图提高讲评练习的质量
课本中的插图,有的记录了课堂中实验的事实,讲评有关实验的练习时,及时让学生重温相关插图,避免所涉及的内容过于抽象,有时也没必要重做实验,浪费时间。例如,每次讲到有关电解水的问题,让学生看教材第80页图4-25电解水的实验,结合“正氧负氢(赡养父亲),氧一氢二(养鱼亲鳄)”的知识点口诀,能迅速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重温实验的内容,对讲评内容听得明明白白。又如利用课本中图:
从微观上用分子与原子观点对物质分类进行画龙点睛:混合物含有多种物质,微观上它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它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单质是一种物质里只含有一种元素,其微观上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分子的;化合物是一种物质里含有多种元素,其微观上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分子的。这样,可以把物质分类,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有机组合,让讲评深入浅出,学生才能欣然接受,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根本上提高了讲评练习的质量。
七、 利用插图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无论是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对一些知识会出现模糊甚至遗忘。而初中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大多数是课堂实验的图片,记录了实验的主要现象,可帮助学生及时的回顾实验的真实情景。观察课本实验中相关的插图能让学生发现实验更多的学科信息,并有利于学生分析研究,拓展知识。图片更容易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联想到插图的时候,往往也联想到与插图相关的知识点。如现在提倡的图像记忆法,也是目前最合乎人类大脑记忆运作模式的一种,目的是用简单直观的图形映像记住丰富抽象的文字知识。复习中经常要求学生研究课本中的插图,见图就能悟出教材的知识内涵,从而达到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初中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可谓是色彩艳丽、清晰生动,插图集趣味性、科学性、形象性于一体,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使之产生较强的阅读愿望,极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农村初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插图,充分挖掘插图丰富的信息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化学成为孩子喜闻乐见自主专研的自然科学。
- 【发布时间】2018/12/4 11:25:52
- 【点击频次】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