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以《物质跨膜运输实例》 为例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学习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改变原来单一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主动学习;多元化学习方式;人本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下面我以《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为例谈谈我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尝试。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幻灯片展示图片,并设问:“菜农为什么不断往青菜上喷水?”,“拌饺子馅时盆里的水从哪来的?”学生发表意见后不做评论,拿出实验材料:课前两小时将三条长度、体积都相等的新鲜白萝卜条,分别放在甲、乙、丙三个试管内,甲试管装有比例为80%的白糖水,乙试管装有等量蒸馏水,丙试管只放置萝卜条但塞上橡皮塞,课堂上取出各萝卜条观察其变化,并回答以下问题:
(1)各试管中的白萝卜条体积有何变化?并尝试解释原因。
(2)丙试管中的白萝卜条,在本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生活现象,结合生活常识,抓住学生注意力,并引出细胞吸水和失水。
二、合理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问题探究”,后动画演示渗透装置,并提出以下问题:
1、 根据文字描述什么是半透膜?
2、 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
3、 如果将清水和蔗糖溶液调换位置会发生什么现象?
4、 如果用纱布代替玻璃纸,上述现象能否发生?
5、 如果将清水换成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上述现象能否发生?
口述渗透现象,并提问:试着总结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6、 液面上升的速度?
7、 液面停止上升时漏斗内外溶液浓度是否相等?如不等试着解释液面停止上升的原因。
8、 液面停止上升时,是否还存在水的跨膜运输?如有,请说说液面停止上升的原因。
9、 总结水的跨膜运输方向。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水的跨膜运输,并区分化学学科中的溶液浓度与生物学科中的顺相对含量的关系。
三、复习前知,通过对比自主学习
教材的安排有逻辑性,前面学到制备细胞膜实验时,提到过红细胞的吸水涨破,学生对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也很熟悉,所以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最后通过表格形式进行评价,如下表: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长期“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容易让学生只知被动接受知识,而忘了问为什么,根据遗忘规律和记忆金字塔,这种学习方式也是最没效率的。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表明观点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加以引导,给学生反思和修正的机会。
知识衔接设问:知道了动物细胞是如何吸水和失水的,下面你想知道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发问,引出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及对植物细胞中的相当于半透膜的结构的猜测,展示学生课前完成的动植物细胞模式图并介绍各结构。
设置复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下转第88页)
(上接第65页)
1、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有哪些?
2、 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它为什么不是细胞的边界?
3、 八大细胞器中有颜色的有哪些?
4、 液泡中的液体叫什么,该细胞器的作用是什么?
5、 植物细胞内液体主要分布在哪些结构?与外界进行水的交换的是哪的液体?
6、 由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推测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7、 根据你的假设想一想当细胞失水时细胞内液泡、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形态的变化。试着画出模式图。
通过前一章学习学生对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结构已经很熟悉,也知道液泡的作用,很容易会提出关于半透膜的观点,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小组讨论完善自己的看法,并派代表板书模式图。这里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 细胞质与外界进行水的交换,此时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失水时,细胞壁、液泡不变,细胞膜、细胞质内缩。
2、 液泡中细胞液与外界进行水的交换,此时液泡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失水时,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不变,液泡和液泡膜内缩。
3、 液泡中细胞液与外界进行水的交换,此时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失水时,细胞壁不变,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内缩。
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来证明,引导学生阅读书上实验部分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并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材料是什么?优点是什么?是否所有植物细胞都能用于本实验?
2、实验中几次用到显微镜?是否需要高倍镜?
3、本实验用到哪些外界溶液?
4、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什么情况下吸水?
5、结合实验现象说说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6、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什么?此时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是什么?
7、将蔗糖溶液浓度换成0.5g/ml,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8、有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细胞不能再质壁分离复原,帮他想想问题出在哪?说明本实验对细胞的要求是?
9、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或者白色洋葱做材料,需要怎么处理?
10、黑藻细胞是否能用于本实验?如能请说说颜色分布。
11、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本节开始的问题:新鲜白萝卜条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12、试着总结水跨膜运输的规律。
学习最大的动力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回顾课堂导入既有助于学生对关于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巩固,又使课堂内容前后呼应充实饱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了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主动学习;多元化学习方式;人本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下面我以《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为例谈谈我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尝试。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幻灯片展示图片,并设问:“菜农为什么不断往青菜上喷水?”,“拌饺子馅时盆里的水从哪来的?”学生发表意见后不做评论,拿出实验材料:课前两小时将三条长度、体积都相等的新鲜白萝卜条,分别放在甲、乙、丙三个试管内,甲试管装有比例为80%的白糖水,乙试管装有等量蒸馏水,丙试管只放置萝卜条但塞上橡皮塞,课堂上取出各萝卜条观察其变化,并回答以下问题:
(1)各试管中的白萝卜条体积有何变化?并尝试解释原因。
(2)丙试管中的白萝卜条,在本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生活现象,结合生活常识,抓住学生注意力,并引出细胞吸水和失水。
二、合理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问题探究”,后动画演示渗透装置,并提出以下问题:
1、 根据文字描述什么是半透膜?
2、 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
3、 如果将清水和蔗糖溶液调换位置会发生什么现象?
4、 如果用纱布代替玻璃纸,上述现象能否发生?
5、 如果将清水换成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上述现象能否发生?
口述渗透现象,并提问:试着总结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6、 液面上升的速度?
7、 液面停止上升时漏斗内外溶液浓度是否相等?如不等试着解释液面停止上升的原因。
8、 液面停止上升时,是否还存在水的跨膜运输?如有,请说说液面停止上升的原因。
9、 总结水的跨膜运输方向。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水的跨膜运输,并区分化学学科中的溶液浓度与生物学科中的顺相对含量的关系。
三、复习前知,通过对比自主学习
教材的安排有逻辑性,前面学到制备细胞膜实验时,提到过红细胞的吸水涨破,学生对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也很熟悉,所以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最后通过表格形式进行评价,如下表: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长期“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容易让学生只知被动接受知识,而忘了问为什么,根据遗忘规律和记忆金字塔,这种学习方式也是最没效率的。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表明观点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加以引导,给学生反思和修正的机会。
知识衔接设问:知道了动物细胞是如何吸水和失水的,下面你想知道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发问,引出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及对植物细胞中的相当于半透膜的结构的猜测,展示学生课前完成的动植物细胞模式图并介绍各结构。
设置复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下转第88页)
(上接第65页)
1、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有哪些?
2、 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它为什么不是细胞的边界?
3、 八大细胞器中有颜色的有哪些?
4、 液泡中的液体叫什么,该细胞器的作用是什么?
5、 植物细胞内液体主要分布在哪些结构?与外界进行水的交换的是哪的液体?
6、 由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推测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7、 根据你的假设想一想当细胞失水时细胞内液泡、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形态的变化。试着画出模式图。
通过前一章学习学生对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结构已经很熟悉,也知道液泡的作用,很容易会提出关于半透膜的观点,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小组讨论完善自己的看法,并派代表板书模式图。这里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 细胞质与外界进行水的交换,此时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失水时,细胞壁、液泡不变,细胞膜、细胞质内缩。
2、 液泡中细胞液与外界进行水的交换,此时液泡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失水时,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不变,液泡和液泡膜内缩。
3、 液泡中细胞液与外界进行水的交换,此时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失水时,细胞壁不变,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内缩。
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来证明,引导学生阅读书上实验部分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并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材料是什么?优点是什么?是否所有植物细胞都能用于本实验?
2、实验中几次用到显微镜?是否需要高倍镜?
3、本实验用到哪些外界溶液?
4、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什么情况下吸水?
5、结合实验现象说说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6、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什么?此时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是什么?
7、将蔗糖溶液浓度换成0.5g/ml,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8、有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细胞不能再质壁分离复原,帮他想想问题出在哪?说明本实验对细胞的要求是?
9、若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或者白色洋葱做材料,需要怎么处理?
10、黑藻细胞是否能用于本实验?如能请说说颜色分布。
11、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本节开始的问题:新鲜白萝卜条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12、试着总结水跨膜运输的规律。
学习最大的动力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回顾课堂导入既有助于学生对关于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巩固,又使课堂内容前后呼应充实饱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了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 【发布时间】2018/12/4 11:27:29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