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 范肖宁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花口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五步法”初探古诗文学习为例

  【摘 要】 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传统文化,而在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就是古诗文教学,本文谈论的就是让学生在“五步法”中感悟古诗文在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古诗文;五步法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当中,不仅是将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当代中学生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着明确任务,古诗文是中国文学里的奇葩,如何学好古诗文愈显得重要,据我教学拙见,现将古诗学习总结为“五步法”,以资共勉。
  一、读
  1. 初读。能正确流利地读完诗,观其字表,不求甚解。诗眼,志趣暂不祥思,初读时以慢为上,如杜牧《泊秦淮》,先让学者划其朗读节奏,节奏处稍慢停顿,使其诗韵贴近心里,譬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可按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一种声韵之美便渗入心灵,也许未解,以达初读之要旨。
  2. 品读。品读在读中尝其味,味现则闭目达境。当我读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不仅仅双目微闭,口中赞叹不绝。作者甚爱枫叶尽染,红霜满山,如何能将秋美鸟尽便于霜叶红于二月花。寥寥七字,愈显春花之逊于枫叶,滋味悠长,使人神往,因此,品读重在品,反复其味,犹如反刍。
  3. 抓读。读时用慧眼抓住诗眼,表现志趣的句子。譬如杜甫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顿觉生机盎然的春色无限美好,春天花团锦簇,需抓“压”“低”二字,才觉作者练字传神。
  二、悟
  1.悟景物。景物是作者传情言志的载体,悟景是哀景还是乐景,便于掌握诗歌导向。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将读者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令人神往,如诗如画。作者下句陡转,将读者又引入烟雨朦胧的江南春雨,这些景承载了多少沧桑。
  2.悟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情语是作者心底最真实的流淌,悟情能明作者的心思。当听到“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怎一个愁字能写尽,还需再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吗?一切无语,情在语中。
  三、入
  1. 身入。诗中景,人,自己也应变身其中,借诗使身入其境,徜徉游逛,此谓身入。清代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当读此句,自己需抛诸事于红尘之外,幻化为一放牛小孩,才懂儿童的天性。悠然自得,乐在此中。蝉声吸引孩童,快乐如此简单,身入其中,忘乎所以。
  2. 情入。友情是诗歌主题。志趣相投为友,友谊天长地久。礼拜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具体的数字来言友情的长度,形象具体,让无形化有形,言不尽的友谊。读者需情入,才明一首送别来日相见甚难,使友谊跃然纸上。
  3. 魂入。魂入比情入更深一层,自己魂飞体外,与作者达到共鸣。柳宗元《江雪》一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显然作者孤独寂寞,但依然在风雪中叫天天不应。江野雪景,一渔翁怎叫人不同情诗人,独品孤寂。
  四、唱
  1. 唱音韵。在读悟入后,唱出诗歌音韵。自己充当一回诗人,打着节拍,身心合一,唱出其味,仍以《江雪》为例,唱: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多么美的音韵,多么好的诗歌。
  2. 歌画面。吟第一,吟后跟画面视觉,听觉相配合,如电影一样,伴着声音眼前景一一呈现,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视觉便见于山上的瀑布,一个“飞”字,眼中便见瀑布喷薄而出,急涌的水流,自高空而下,水花四溅,宏大气势使读者浑身打颤,仿佛打湿衣襟,这便是吟出了画面。
  3. 吟豪情。杜甫一向多愁善感,便是这样一位老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禁唱出“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此豪情实属罕见,作者返老还童忘记年岁,表现出一个壮年的轻狂,带着这份狂喜不羁,读者也应疯狂一下,才不枉如此情志。
  五、 思
  1.思题目。学思结合,掌握学诗方法,题目是对诗歌的总结,思考题目便是找到学诗的钥匙,从题目中发现突破口,如《春夜别友人》时间有了,地点有了,干了一件什么事有了,大体使人了解到了诗歌的内容,这是一首送别诗,学诗思考题目非常必要。
  2.思志情。诗言志,大凡好诗,必有远志,,志情高远,才能教化读者,抓住志情诗句,便于窥见作者心灵,掌握主旨。《送元二使安西》中,出了安西,老朋友何在?那就劝君更尽一杯酒吧,一杯酒,一生情。好友相送,志情尽显。
  使用五字法学习古诗,久而久之,定有收获。中国古诗,源远流长。让同学们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个语文的努力,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充盈于胸怀之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的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
  综上所述,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古诗文的传承。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学要塑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美,进一步的古诗文产生兴趣,了解传统教育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非常有利。加油吧!孩子们,传承吧!中华文化。我们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你的到来。可能我个人的见解有太多不道之处,还请各位阅读者指正引导。
  参考文献:
  [1]吴荣永  浅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张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文学教育,2017
  [3]何昕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
  [4]温玉娟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教育的渗透分析[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

  • 【发布时间】2018/12/4 11:29:31
  • 【点击频次】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