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带着问题进课堂——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充分的延展行。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还能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关键词】 语文课堂;问题设置;独特性;课堂结构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行、深刻性和批判性。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小混乱状态。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充分的延展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另辟蹊径,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曹禺的《雷雨》第一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任务的性格,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是真的?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其中一组分析的结果是: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理由:打听“梅侍萍”的下落;还问及坟在哪里,想为她修坟;家里的摆设都按照30年前的样子;还保留着关窗户的习惯;给她钱;最后,曹禺本人也曾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是真实的。”如果讨论就此打住,我以为只会给学生一个不全面、不真实的周朴园。于是我进一步提出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周朴园是不爱鲁侍萍的。理由:只是把她当做玩物,不要的时候就抛弃她,30年前的实力就是例证;周朴园想为侍萍修坟,只是为了自己精神上好过一点;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极度冷漠,以他的身份地位来压制侍萍,并想用金钱来打发她。当这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表达出来之后,师生就水到渠成全面的认识了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并较为准确地归纳出了周朴园习惯的主要特征是狡猾,冷酷,自私,残忍!
问渠那得清如许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己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在一同朗读背诵完诗歌后,我又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拓展延伸到古人的写离别的作品上来,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发、调动起来,学生列举了诸多古代名家的离别名句: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等,为了使探索更为深入,我顺势提出两个问题:古人的这些送别诗与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徐志摩是借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更远,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一般的别离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好似“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功夫,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的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拈出曹雪芹对宝玉“褒与贬”的矛盾,学习《老人与海》,拈出“英雄与失败者”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只要能准备搜寻出问题的核心,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即所谓“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红一点”。
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暂时性地再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遗憾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山湿。”
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置问题,是能加快把课堂内外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问题,不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展示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宋立华《教学倾听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2]黄飞宙《让学生踊跃发言的策略与技巧》 文学教育
[3]刘振平《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
【关键词】 语文课堂;问题设置;独特性;课堂结构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行、深刻性和批判性。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小混乱状态。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充分的延展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另辟蹊径,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曹禺的《雷雨》第一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任务的性格,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是真的?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其中一组分析的结果是: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理由:打听“梅侍萍”的下落;还问及坟在哪里,想为她修坟;家里的摆设都按照30年前的样子;还保留着关窗户的习惯;给她钱;最后,曹禺本人也曾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是真实的。”如果讨论就此打住,我以为只会给学生一个不全面、不真实的周朴园。于是我进一步提出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周朴园是不爱鲁侍萍的。理由:只是把她当做玩物,不要的时候就抛弃她,30年前的实力就是例证;周朴园想为侍萍修坟,只是为了自己精神上好过一点;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极度冷漠,以他的身份地位来压制侍萍,并想用金钱来打发她。当这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表达出来之后,师生就水到渠成全面的认识了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并较为准确地归纳出了周朴园习惯的主要特征是狡猾,冷酷,自私,残忍!
问渠那得清如许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己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在一同朗读背诵完诗歌后,我又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拓展延伸到古人的写离别的作品上来,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发、调动起来,学生列举了诸多古代名家的离别名句: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等,为了使探索更为深入,我顺势提出两个问题:古人的这些送别诗与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徐志摩是借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更远,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一般的别离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好似“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功夫,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的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拈出曹雪芹对宝玉“褒与贬”的矛盾,学习《老人与海》,拈出“英雄与失败者”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只要能准备搜寻出问题的核心,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即所谓“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红一点”。
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暂时性地再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遗憾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山湿。”
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置问题,是能加快把课堂内外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问题,不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展示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宋立华《教学倾听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2]黄飞宙《让学生踊跃发言的策略与技巧》 文学教育
[3]刘振平《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
- 【发布时间】2018/12/4 11:53:12
- 【点击频次】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