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生命在复习课中激扬
——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初探
在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在专家的示范课的启示下,我对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进行了初步的反思和探索。经过多年的尝试,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单元复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复习课最难上”是许多教师的同感。对学生来说,复习过程不再像探究新知那样充满挑战和乐趣,冷饭重炒不能引起学生高度的热情。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之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构建知识框架,这是复习课面临的共同问题。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归纳建立知识网络,教师板演例题总结解题方法,学生做巩固练习,最后进行单元测试。这样做的突出问题是,传授性或接受性课程占据了太多的分量,学生缺少时间、空间去进行自我知识构建活动。长期以来教师教不厌细,堂清日清,周清月结,把学生看成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教师则成了“纤夫”。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已经在灌输的课堂中丧失了学习灵性的人来说,你做得越细,他就发展得越差。
如何改变以上局面呢?生本教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为此,我在单元复习课中尝试了如下模式:
第一节课,学生自己归纳构建知识网络。课前让每个小组在练习本上写出知识点并构建知识网络。课堂上让有代表性的一个组展示、讲解其总结结果,其他组学生边听边思考,准备作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并准备把自己不同意见或收集的资料进行补充发表,在学生争论不休时由老师进行引导解释,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在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确定了内容和进度,二是给出了恰当的不过分的指导。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体现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第二节课把疑难问题归类,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电功率时,由于公式太多,公式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大多学生对公式的选择不清;关于灯泡的亮度有的同学认为取决于电流的大小,有的同学认为取决于电压的大小。针对以上情况,用小专题的形式提出问题:(1)电功是什么?电热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关系?相等吗?(2)灯泡发光过程中实现的能量转化是什么?灯泡越亮说明什么?灯泡的亮度取决于什么?提出问题后,小组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同时解答其他各组的质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评和指导。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由学生完成几个有代表性的题目,把解决题目的主要阵地放在小组中,由完成较快的小组进行展示,将学生解题的成功感充分地发掘出来。学生进行展示时,往往会产生出错误,这一错误,交由其他学生进行分析,以学生的观点和角度进行纠正,最终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就做到了“读和做,缓说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感悟,开发了潜能。
第三节课开展评研活动。教师发下试卷由学生课前完成,然后课上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提出问题和质疑,教师帮助落实(后教)。教师选择的评研题必须具有代表性,否则就失去了“研”的必要。如果题目太泛泛不精炼,就会导致一节评研课犹如蜻蜓点水,研不出味道。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效果,避免了传统评价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如惧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丧等。
评研不同于以往的评价模式还在于,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采用揠苗助长式的破坏性评价,而是静待花开,花期一到,自然百花齐放。通过评研,评价的主体变了,不是外部而是内部来评;评价的方式变了,不是可比而是可研究;评价的功能变了,不是控制,而是激励。
以上的模式,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学习着、快乐着、收获着。
- 【发布时间】2018/12/4 11:53:47
- 【点击频次】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