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上好培智学生的“生活数学”课

 

【作者】 陈 旭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上好培智学生的“生活数学”课要了解培智学生的真正需求,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要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学到为生活服务的数学知识,为他们以后能更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培智学生;生活数学

  培智学生由于智商低,反应慢,他们的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具体层面上,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再加工的能力,学习数学便是一大难题。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之中。培智课程中的数学课叫“生活数学”,就说明了培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由培智学生的智力特点决定的。那么,怎样才能上培智学生的“生活数学”课,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根据学生现有能力来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情况等,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
  例如,我班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在学习数字时,读音相似的数字经常混淆(“12”和“20”“40”和“14”这样的数字常读反,放在一起读时就不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字放在一起按顺序读完全能掌握,但是从中挑出来的某个数字读的时候就容易出错,生活中会在他人提问下运用数字(如你们家有几个人?要拿几个碗?等),观察能力弱,在家主要照顾者的文化程度较低或者由于孩子较多无法照顾到培智孩子的学习。对于学生这样的情况,我就会思考: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几百、几千、几万或者数位、数级这样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有没有必要;他们以后的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字到底是什么。
  最后我发现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家庭,能够在生活中主动且比较正确的运用100以内的数字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学习,也是我教育的主要目标。于是,我在数字教学中加入了更多关于数字运用的内容,如“公交站牌上的数字”“购物(我会看价格)”,这是他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学会后也能让他们更好的生活。
  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更利于培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
  例如,在一次感受“认识人民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已经认识常见的人民币,欠缺的是自己拿着钱要“怎么花”要怎样才能“拿够钱”。发现这些问题以后,我就设计了“我会用钱了”“我能拿对钱”的教学计划,通过课堂集体教学和一对一教学,再结合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花钱且拿出正确数值的钱买需要的东西。经家长反映,个别学生在家也能帮助家人购买盐、酱油等价格简单的物品。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培智学生生活的需要,也让他们更加会生活了。
  三、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培智学生所学的数学更是这样,结合培智学生的特点,数学知识生活化才能更加便于他们理解和运用。
  1、数学课堂中模拟生活场景教学,习得经验。
  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场景,让培智学生与情境中的人、事、物自然地产生联系,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巩固知识,习得生活经验。
  如进行“我会用钱了”教学时,我设计了一次模拟超市购物的活动。我把教室设计成“晨曦班小超市”,超市内有“收银台”“置物架”和几种学生常用的文具,常见的水果、饮料等。我会给每个学生发一定数额的人民币(教学用),请班级能力最好的同学充当收银员,我作为导购。在活动中,我尽量不干预他们,让他们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和以前积累的知识来完成购物。过程中,他们会自己向老师反映问题(如某个同学付钱时没有排队),同学之间会讨论自己喜欢的物品,讨论自己在其他超市或者摊贩那里看到的感兴趣的东西,最后总结的时候他们也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钱不够买......”。这次活动不仅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自己发现了后期我们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验证课堂经验,习得生活经验,巩固生活经验。
  3、课堂中的知识、经验毕竟不是最真实的生活,只有将课堂所学融入现实生活,才能让培智学生习得真实的生活经验,真正的学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让课堂知识、经验融入真实生活的有效快速的方式。
  如“晨曦班小超市”之后,我组织了一次真实的超市购物活动,学生看到了真实的超市,用了真实的人民币,进行了一次真实的购物。活动中,学生在各个环节会讨论“老师讲了的,要......”,建立、巩固真实的生活经验,为家庭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于生活,改善生活。为了提升培智学生的生活质量,找到他们的真实需求,用生活知识教数学,是上好生活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授生活数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
  • 【发布时间】2018/12/4 11:58:33
  • 【点击频次】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