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现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何让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谈些粗浅的教学体会。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案例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应用真实可信、客观生动的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性事件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和分析,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主要的任务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真正把生活引入课堂,易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中抽象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回归教学本位。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案例”为展开线索,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从设计、呈现到剖析要做到环环相扣,实施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案例的分析环节。教师对案例的筛选可以是摘录书本中已有的案例,也可通过查阅资料,或是通过新闻、广播、电视等媒体收集,以及自己编写。案例的选材有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案例呈现的方式
案例的有效呈现是良好的教学开端,以恰当的方式展现案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愿望,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选准切入口,通过口头叙述、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角色模拟、照片以及动画等形式来呈现,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身临其境地感受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捕捉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积极进行引导、组织。
第二、科学把握好案例分析的三个步骤
案例的分析,是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案例分析一般历经三个步骤:
1、自主认知阶段——个人分析。要求学生做好个人分析,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思考。在实施本环节中教师要允许答案的多元化,不要批评不同意见,要允许学生多种多样的答案出现,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做好铺垫。
2、合作学习阶段——小组讨论。要求组内同学交流各自所作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其中可以省略一些其他人已谈到的内容与本组相同的见解。针对不同的见解及存在的疑难,谈谈本组的见解。此过程中,教师应规定时间,以提高效率,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
小组讨论适于较复杂和分歧较大的案例,这一环节教师要深入各小组间,巡回并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回答学生的一些询问,或指点一些关键问题,在引导各组讨论的同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
3、交流提升阶段——全班归纳总结。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各组把学习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事例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广泛讨论或辩论,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快速的发现并让代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在全班发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全班讨论的环节真正重视的不是案例的结论,而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和表述能力。重点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上的一般理解,而是提升到对实际问题的深刻感悟和分析、解决的层面上。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思想品德课“活”起来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来实施教学时还必须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教学案例是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要研读并熟知本节的课程标准,案例的选取要切中要害和解决教学目标中的关键性问题。
二是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应少不易多,案例教学法不是案例简单的展示和罗列,更不是为了给学生讲故事,而是为了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相关的道理或者观点,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指导生活,课堂中所选的案例也应该是客观真实的,案例中所描述的事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教师要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入课堂,进而达到课堂走进并指导生活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照本宣科”,简单地说教。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案例教学往往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且学生学起来轻松,记忆深刻,还能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经典教学案例评析》作者:邹尚智 开明出版社 2009年3月
[3]《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作者:(美)舒尔慢 主编,郅庭瑾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案例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应用真实可信、客观生动的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性事件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和分析,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主要的任务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真正把生活引入课堂,易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中抽象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回归教学本位。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案例”为展开线索,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从设计、呈现到剖析要做到环环相扣,实施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案例的分析环节。教师对案例的筛选可以是摘录书本中已有的案例,也可通过查阅资料,或是通过新闻、广播、电视等媒体收集,以及自己编写。案例的选材有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案例呈现的方式
案例的有效呈现是良好的教学开端,以恰当的方式展现案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愿望,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选准切入口,通过口头叙述、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角色模拟、照片以及动画等形式来呈现,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身临其境地感受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捕捉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积极进行引导、组织。
第二、科学把握好案例分析的三个步骤
案例的分析,是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案例分析一般历经三个步骤:
1、自主认知阶段——个人分析。要求学生做好个人分析,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思考。在实施本环节中教师要允许答案的多元化,不要批评不同意见,要允许学生多种多样的答案出现,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做好铺垫。
2、合作学习阶段——小组讨论。要求组内同学交流各自所作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其中可以省略一些其他人已谈到的内容与本组相同的见解。针对不同的见解及存在的疑难,谈谈本组的见解。此过程中,教师应规定时间,以提高效率,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
小组讨论适于较复杂和分歧较大的案例,这一环节教师要深入各小组间,巡回并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回答学生的一些询问,或指点一些关键问题,在引导各组讨论的同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
3、交流提升阶段——全班归纳总结。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各组把学习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事例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广泛讨论或辩论,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快速的发现并让代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在全班发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全班讨论的环节真正重视的不是案例的结论,而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和表述能力。重点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上的一般理解,而是提升到对实际问题的深刻感悟和分析、解决的层面上。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思想品德课“活”起来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来实施教学时还必须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教学案例是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要研读并熟知本节的课程标准,案例的选取要切中要害和解决教学目标中的关键性问题。
二是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应少不易多,案例教学法不是案例简单的展示和罗列,更不是为了给学生讲故事,而是为了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相关的道理或者观点,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指导生活,课堂中所选的案例也应该是客观真实的,案例中所描述的事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教师要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入课堂,进而达到课堂走进并指导生活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照本宣科”,简单地说教。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案例教学往往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且学生学起来轻松,记忆深刻,还能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经典教学案例评析》作者:邹尚智 开明出版社 2009年3月
[3]《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作者:(美)舒尔慢 主编,郅庭瑾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 【发布时间】2018/12/4 11:58:56
- 【点击频次】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