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之路的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具教学,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高效地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具教学;有效教学
利用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用现代的教学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去代替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给学生独立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做到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并驾齐驱。学生刚开始学习小学数学的时候对一些基础知识没有任何了解,所以难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茫然、无法理解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具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透彻地了解知识。在自主训练探究中理解学习知识,也为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 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利用一张嘴巴一支粉笔,在讲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解,学生就负责认真听讲。但是小学生的特点就是不喜欢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他们也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学具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学具的运用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跟上老师的步伐,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学习,就好像在课堂上让学生做游戏一样,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这个新课题的时候,我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些纸片和剪刀。纸片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圆形,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用纸片做出自己想做的东西,这样学生一听说要 动手做小东西肯定会很感兴趣。然后再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 通过折叠、剪纸等步骤将纸片做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如果教学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圆纸片转 变成正方形。这样在数学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抱着轻松、快乐的心理去学习,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课堂和数学的学习。另外,在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
二、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四、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和学具的联系点,然后在教学的时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学具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具教学;有效教学
利用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用现代的教学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去代替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给学生独立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做到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并驾齐驱。学生刚开始学习小学数学的时候对一些基础知识没有任何了解,所以难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茫然、无法理解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具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透彻地了解知识。在自主训练探究中理解学习知识,也为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 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利用一张嘴巴一支粉笔,在讲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解,学生就负责认真听讲。但是小学生的特点就是不喜欢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他们也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学具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学具的运用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跟上老师的步伐,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学习,就好像在课堂上让学生做游戏一样,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这个新课题的时候,我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些纸片和剪刀。纸片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圆形,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用纸片做出自己想做的东西,这样学生一听说要 动手做小东西肯定会很感兴趣。然后再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 通过折叠、剪纸等步骤将纸片做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如果教学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圆纸片转 变成正方形。这样在数学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抱着轻松、快乐的心理去学习,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课堂和数学的学习。另外,在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
二、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四、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和学具的联系点,然后在教学的时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学具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8/12/4 12:02:22
- 【点击频次】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