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润物细无声

 

【作者】 王 媛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治平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小学德育的细节教育

  记得曾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人员,事先故意将扫帚倒放在会议室门口,并把一个纸团扔在地上,一个个应聘者进入会议室时,都熟视无睹,但是,其中一个相对来说条件并不是很优越的人进来时,扶正了扫帚并捡起地上的纸团,刚要坐下,老总就笑着说:“应聘结束,你的表现很好!你被录用了,恭喜你!”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给初涉教坛的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艺术指导课,“行为规范的条文不过是些抽象的文字,真正的‘规范’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每一个细节中,生活的小细节才是德育的大课堂啊!”
  确实,在德育的实践中处处验证着这一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源于细节,教育的主阵地也应当源于生活。在那些貌不惊人、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浸透了许许多多足以影响乃至改变学生一生的教育契机。
  一、铸造爱心钥匙,开启细节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妮的、温存的、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班主任是良好班风的倡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真诚地倾注爱心,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师的爱非常重要。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关于德育教育需要爱这个观点,很多老师也有共识,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得思考——怎样去爱?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产生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班主任在学生入学后,马上以饱满的热情爱学生,关心学生,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以亲近的,可以信任的,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发现他们的内在需要,评定他们的潜能。在日常的教育中,应以尊敬求尊敬,以真诚换真诚,学生才会把教师看成自己人,贴心人。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诚恳、联谊等多种方式,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交流、沟通,促使学生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密切了师生关系。
  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只要我们爱“差生”与爱优生一样,并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使所有的学生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所以,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才能打动学生,教育好学生。
  二、锤炼批评艺术,雪落春泥无痕
  我认为最有成效的教育应是无痕迹的教育,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使受教育者获得深刻的教育。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校长回到办公室,见那男生已在等他,陶校长便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说:“这块是奖给你的,因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接着,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那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这位男生哭了,哽咽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砖砸他。”陶先生笑着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好,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虽然这已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在新世纪的教育中,却有常青、常新的意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只有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批评要有针对性,收效才大。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但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三、营造童话氛围,生活进入课堂
  童话中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童话给孩子们的心灵涂上最初的底色,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传递给孩子。并教给儿童对付类似的邪恶行为的办法。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许多班主任一般都通过“说理”来规范学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可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班主任一味强调学生应该做到什么,不能做什么,可能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聊,无法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因为人的情感的培养及认识的升华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受到感染,具有一定的内驱力,并非简单的说理就能促使其转化的。这时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诱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从而激励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
  童话为儿童营造了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把他们带入一个个超越时空的神奇境界,使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并且唤起了天性中的良知和美德。童话以其极强的游戏精神攫住了爱好幻想的儿童的心灵,在幼小的生命中播下了一粒粒真善美的种子。她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色彩,它们远比识字课本和有关“现实”的那些教材更为全面,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刻。童话对儿童来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对教师和父母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插上童话的翅膀,在孩子心中自由翱翔!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多时候,教育无须大张旗鼓,你的一丝微笑,可以带给学生们好的心情,甚至可以给予一种信心和力量;你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走出生活或学习的困境;你的一次及时的帮助,可以令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少一份遗憾,多一次机会,足以让学生感激一辈子,让自己感动几十年。
  细节是优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箸的一个字句,细节是万顷波涛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的一粒石子。细节真的能够成就伟大!

  • 【发布时间】2018/12/30 19:19:46
  • 【点击频次】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