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文学作品教学情感当先
【关键词】 ;
【正文】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是杯白开水平淡乏味的,是断了线的风筝游离文本的,情感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语文的文学作品教学历来是最富创造性、最具个性、最有感性的,教者处理得好,课堂会变成师生真情投入、真情交会、真情洋溢的生命演绎的舞台。文学作品的阅读,主要是审美鉴赏,是对语言、形象(意象)、情感的想象、体会、感受达到熏陶共鸣的体验过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为避免学生认知与情感的不平衡性和“情感饥饿”,教师可根据文本的不同体裁和文本的具体内容,充分利用情感熏陶法,创设一定的情境,熏染教学气氛,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蕴涵的真挚情感,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语文、让老师、让教学的人文魅力去滋养、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味,真正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使学生在动心、动脑中受到教育,产生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析境育情、感悟意象的生命精神
俗话说,触景生情。景即境,情和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情景可以激发人们相应的情感。要能够由景入情,以情观景。例如郑振柝的抒情散文《海燕》,作者在文中给我们展现了两幅动人的画面。第一幅是故乡春燕,第二幅是大海燕飞后一幅写海空小燕子出现的情景,先设计了一个壮阔的背景,所写的是真景物,所抒的是真感情,物我两忘,情寓景中。而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但不管何种类型的诗歌,都以抒情言志为主,即便是叙事诗或旨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包涵诗情。可以说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而意象是进人诗人感情世界的密码,我们要鉴赏诗歌,就要牢牢抓住这些密码,破解这些密码。冰心的一首《嫩绿的芽儿》,借“芽儿”、“花儿”、“果儿”这些意象,讴歌了青春的健美和活力,赞美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促人奋进,催人向上,给人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富有积极的生命意义。
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特定的情境中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常言道:情为景生,情景交融。“读者胸有景,入境始觉来。”例如郦道元《三峡》一文,着重写三峡的山势及四时景色,文句简洁,意境优美。但如何让学生们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文章的精髓?笔者的做法是:首先放录音,整体感知;然后再放录音,让学生随录音朗读,体会意境;接着结合个别朗读,再仔细品味;第四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发幻灯片展示三夏峡之美,解决重点难点,交流所思所想所感;最后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按自己的理解,将三峡远貌写出来。从学生的画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及对文章中意境的把握。一位学生在画中的半山腰上画了几道光芒,并解释说,由于山高挡住了太阳,只能看见阳光,这样更能突出山的雄壮;有的同学把浪头画到了半山腰 上,虽说有些夸张,但也展现了长江奔腾的磅礴的气势和江水暴涨 时的壮观景象。笔者对这些作品的构思一一进行了分析、鼓励和表扬。
这样处理,不仅体味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情感,而且能发挥学生们的个性优势,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另外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 即使是“废墟”从此也让我们敬畏它的生命追求;“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愉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朴素的生命,也从此萦绕我们的心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生命对友情的呼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是漂泊的生命对乡情的思念……
二、掘理育情,体会想象的生命活力
古人云: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可见,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为了培养学生对某事物的感情,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有关的知识,懂得有关的道理。道理掌握得越深刻,情感将会越深厚。所以,我们必须把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开掘课文的义理,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的世界和学生成长的世界的沟通,以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情感,活跃思维,产生共鸣。
散文的选材无比的自由和广阔,但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一些平凡的事物,一旦融人作者的特殊感情,一切便出现新的个性和光彩,变得令人神往,并从中得到启迪和美感。
在散文的欣赏中,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作者要通过自然景物寄托某种感触哲思,抒发对人生、社会的强烈情感,就必须运用想象在景和情、物和志之间发现相似点,独特的想象可以使作家把触动心灵之弦的景物与埋藏在心底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使写出的文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动人的艺术生命力。
《河塘月色》是文坛所公认的情景交融的美文,在这篇散文里朱自清先生运用了优美丰富的想象,既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河塘月色的美景,又表现了他渴望“超出平常的自己,到另一个世界里”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在《河塘月色》里,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优雅迷人;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令人神往;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撩人情思。荷叶、荷花在月光下“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荷塘边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荷塘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些美不胜收的描写,并非完全写实,而是涂抹上了作者个人浓重的想象色彩。在这里所有的景物都因想象而充满生命活力。(下转第32页)
(上接第33页)
三、渲情育情,领略人物的生命内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小说表现的对象。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儿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阅读小说,重在走进作品的世界,领略人物的生命内涵。
情绪渲染就是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适宜的表情,恰倒好处的动作等来感染教育学生,通过师生间情绪的相互感染而达到感情的共鸣,从而起到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的作用。首先,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营造适宜的氛围,感染学生以达到“移情“的效果。其次,教师生动形象的表演,可以 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有情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尴尬局面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好。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有无限的解释,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也有“说不尽的《红楼梦》”的说法。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人作品的世界,想作品中人物之所想,感作品中人物之所感。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产生情感共振。其次,还要引导学生跳出来,进行有距离的观照,从更高层面达到与作者、作品人物的交流与默契。从而真正领略生命的鲜活生动和丰富多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要想让文学作品成为那股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清泉,文学作品教学就应注意作品的生命特质,重在探索作品蕴涵的生命精神,使阅读达到与生命共舞的境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却有独到之处。因此我们还应对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析境育情、感悟意象的生命精神
俗话说,触景生情。景即境,情和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情景可以激发人们相应的情感。要能够由景入情,以情观景。例如郑振柝的抒情散文《海燕》,作者在文中给我们展现了两幅动人的画面。第一幅是故乡春燕,第二幅是大海燕飞后一幅写海空小燕子出现的情景,先设计了一个壮阔的背景,所写的是真景物,所抒的是真感情,物我两忘,情寓景中。而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但不管何种类型的诗歌,都以抒情言志为主,即便是叙事诗或旨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包涵诗情。可以说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而意象是进人诗人感情世界的密码,我们要鉴赏诗歌,就要牢牢抓住这些密码,破解这些密码。冰心的一首《嫩绿的芽儿》,借“芽儿”、“花儿”、“果儿”这些意象,讴歌了青春的健美和活力,赞美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促人奋进,催人向上,给人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富有积极的生命意义。
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特定的情境中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常言道:情为景生,情景交融。“读者胸有景,入境始觉来。”例如郦道元《三峡》一文,着重写三峡的山势及四时景色,文句简洁,意境优美。但如何让学生们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文章的精髓?笔者的做法是:首先放录音,整体感知;然后再放录音,让学生随录音朗读,体会意境;接着结合个别朗读,再仔细品味;第四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发幻灯片展示三夏峡之美,解决重点难点,交流所思所想所感;最后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按自己的理解,将三峡远貌写出来。从学生的画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及对文章中意境的把握。一位学生在画中的半山腰上画了几道光芒,并解释说,由于山高挡住了太阳,只能看见阳光,这样更能突出山的雄壮;有的同学把浪头画到了半山腰 上,虽说有些夸张,但也展现了长江奔腾的磅礴的气势和江水暴涨 时的壮观景象。笔者对这些作品的构思一一进行了分析、鼓励和表扬。
这样处理,不仅体味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情感,而且能发挥学生们的个性优势,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另外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 即使是“废墟”从此也让我们敬畏它的生命追求;“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愉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朴素的生命,也从此萦绕我们的心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生命对友情的呼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是漂泊的生命对乡情的思念……
二、掘理育情,体会想象的生命活力
古人云: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可见,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为了培养学生对某事物的感情,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有关的知识,懂得有关的道理。道理掌握得越深刻,情感将会越深厚。所以,我们必须把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开掘课文的义理,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的世界和学生成长的世界的沟通,以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情感,活跃思维,产生共鸣。
散文的选材无比的自由和广阔,但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一些平凡的事物,一旦融人作者的特殊感情,一切便出现新的个性和光彩,变得令人神往,并从中得到启迪和美感。
在散文的欣赏中,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作者要通过自然景物寄托某种感触哲思,抒发对人生、社会的强烈情感,就必须运用想象在景和情、物和志之间发现相似点,独特的想象可以使作家把触动心灵之弦的景物与埋藏在心底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使写出的文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动人的艺术生命力。
《河塘月色》是文坛所公认的情景交融的美文,在这篇散文里朱自清先生运用了优美丰富的想象,既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河塘月色的美景,又表现了他渴望“超出平常的自己,到另一个世界里”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在《河塘月色》里,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优雅迷人;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令人神往;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撩人情思。荷叶、荷花在月光下“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荷塘边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荷塘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些美不胜收的描写,并非完全写实,而是涂抹上了作者个人浓重的想象色彩。在这里所有的景物都因想象而充满生命活力。(下转第32页)
(上接第33页)
三、渲情育情,领略人物的生命内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小说表现的对象。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儿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阅读小说,重在走进作品的世界,领略人物的生命内涵。
情绪渲染就是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适宜的表情,恰倒好处的动作等来感染教育学生,通过师生间情绪的相互感染而达到感情的共鸣,从而起到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的作用。首先,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营造适宜的氛围,感染学生以达到“移情“的效果。其次,教师生动形象的表演,可以 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有情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尴尬局面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好。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有无限的解释,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也有“说不尽的《红楼梦》”的说法。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人作品的世界,想作品中人物之所想,感作品中人物之所感。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产生情感共振。其次,还要引导学生跳出来,进行有距离的观照,从更高层面达到与作者、作品人物的交流与默契。从而真正领略生命的鲜活生动和丰富多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要想让文学作品成为那股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清泉,文学作品教学就应注意作品的生命特质,重在探索作品蕴涵的生命精神,使阅读达到与生命共舞的境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却有独到之处。因此我们还应对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8/12/30 19:20:22
- 【点击频次】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