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作者】 梁 轶

【机构】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阅读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而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开拓视野、熏陶情操、积累词汇的重要途径。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
  【关键词】 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每学年均不少于100万字,每学期至少阅读两三部名著。但在大部分的基层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切实令人堪忧!现在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阅读,阅读也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面对如此困境,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呢?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
  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
  1、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
  2、营造阅读的气氛。在班级中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记得高一新生刚开始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就对他们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
  中学阶段课程较多,学习十分繁重,?学生都反映没时间读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题,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进学生自觉阅读。比如印发一些短小的名人趣问佚事,供学生传阅,就很受学生欢迎。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定期交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就专门指导过学生如何作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指导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
  让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心得体会在同学们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如鼓励学生利用闲聊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我一直坚持课前五分钟让一位同学介绍一篇他最近阅读的(或是他喜爱的)文章,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培养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
  只读书而不作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得,反而成为书的奴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即用“心”来读书,才能有所收获。如延伸性的要结合课文分析思考;阅读后要有所获、或能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我在班上开展阅读论坛,先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所得或疑问写在读书笔记上,交给老师批阅,由老师拟定话题供学生选择。每周举行一次。很受学生欢迎。
  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裂变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大,绝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摘录与随感相结合。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读后感,我将学生的读书笔记设计为篇目、作者介绍、文笔精华、阅读感悟等栏目。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
  3、交流与讨论相结合。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这一内容可安排在课前五分钟活动中,或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四,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学生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每天积累,可以是摘抄也可以是读书感悟和心得体会。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层面的的融通,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五,注重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1、家校互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在工作中,一定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可以专门设置了有关表格,请家长填写。
  2、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可以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也应有新的思想。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需要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能丰富自己各个领域的知识,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是每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 【发布时间】2018/12/30 19:20:51
  • 【点击频次】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