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生活教育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给我的启发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陶行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曾留学美国,跟随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学成归国后根据中国的国情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造,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他曾说“生活即教育”。本文从生活化语文课堂的建构和陶行知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两方面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化;创造能力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陶行知于1914年毕业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1917年学成归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在教育上他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所以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造,为中国教育寻找出路。在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中,陶行知成功地将西方教育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我们中职教育恰是平民教育,我们县属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都来源于各农村乡镇。所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生活化语文课堂的建构来说
陶行知先生在《晓庄三周岁》的报告中,把“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整套生活教育理论系统地确立了下来。其内涵说的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我深深体会到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而新课改,也提出让课程走向生活。即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所有教都是为了学;要明确教学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改革教学评价,实现评价的本质功能促进发展等新课程理论。而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也要切实的转变观念,树立崭新教学观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改落到实处,促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着力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运用生活化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又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小学语文新课程实现了生活化拓展,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语文课程,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正如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体现母语学习性质,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我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我们注意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中再现生活。
生活化语文教学尝试,让学生积累“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课堂上大胆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初步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目标。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
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语文、体验语文,从而才会充满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我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三)尝试生活化语文实践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已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面向社会,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水平。联系语文生活实践,鼓励师生走向走活。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同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映成趣,除了学校、班级平常的活动,学生平时的观察,已有的兴趣之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语文生活,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在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领悟人生的意义,使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
??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要提倡自主合作学习,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将来才能得以生存。要注重实践体验,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素质,鼓励创新,加强阅读写作训练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把部分语文教学内容加以改革,适当加以开放,让学生倾力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使学生语文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让学生不仅能学语文,而且会在生活中灵活用语文。祖国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雄居世界最大语种,学生学好语文再学外文,学好普通话再了解地方活,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和走出国门打下坚实语文基础。
二、陶行知理论在语文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陶行知理论的内涵极其丰富和具有指导意义,作为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生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而达到民主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教师。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中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教学方案的工具。这时,学生的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的教学关系,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建立一种新颖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尽而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我们的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模仿,却不善于提问。海斯认为:创造力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创造性个体与非创造性个体的差异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问题。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最终达到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读书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比如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做了一个幸福与否的调查:“同学们,你们感到幸福吗?A.我很幸福 B.我不幸福 C.没感觉”。在此调查中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感受不到幸福。教师在此提出:“为什么我们不幸福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感受幸福、享受幸福?读书人为什么是幸福人?让学生们有所思考和反省,从而理解幸福的真谛。
(三)巧用教材,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
语文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肥沃土壤。语文教材集中反映了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资源,具有很强的开发智力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会用教材、巧用教材,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比如说学了《创造宣言》我们就要有比以前更强的创造意识,要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四)巧于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一篇文章可想象之点很多,教学时一要因文而异,凭借课文某一重点处、关键处作为想象的生长点;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想象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各个不同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三要想象丰富,又有创造性。
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其一,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从而加速学生从再造相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教学《静女》时,引导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构建其意境,使学生在想象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体现诗歌的画面美。其二,利用词句想象。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这些词句地理解,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其三,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创造想象。计算机辅助教学早已走进课堂,它具有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等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利用计算机制作的课件既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打开思维的空间。如在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绿油油的草坪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然后我说:现在公园要在草坪旁立一块木牌,正在征集有关的语言,你们说说应该写上什么样的话才能打动别人,更具魅力。学生一下子就把在课文中感悟到的情运用到了生活中,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有的说:花草也有自尊心请别伤害它们。有的说:花草正在休息请别打搅它们。还有的以花草的口吻说:请你给我一点爱,我能给你带来生机盎然地春色等等。这样学生不仅仅把学语文与用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这些探索目前还不够深入,以期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实际,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更加喜欢上我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全林祥 《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2]杨东平 《现代中国哲学——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 行知论坛 2006(1)
[3]张民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胡国枢 《生活教育理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8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化;创造能力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陶行知于1914年毕业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1917年学成归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在教育上他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所以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造,为中国教育寻找出路。在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中,陶行知成功地将西方教育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我们中职教育恰是平民教育,我们县属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都来源于各农村乡镇。所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生活化语文课堂的建构来说
陶行知先生在《晓庄三周岁》的报告中,把“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整套生活教育理论系统地确立了下来。其内涵说的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我深深体会到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而新课改,也提出让课程走向生活。即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所有教都是为了学;要明确教学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改革教学评价,实现评价的本质功能促进发展等新课程理论。而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也要切实的转变观念,树立崭新教学观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改落到实处,促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着力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运用生活化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又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小学语文新课程实现了生活化拓展,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语文课程,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正如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体现母语学习性质,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我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我们注意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中再现生活。
生活化语文教学尝试,让学生积累“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课堂上大胆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初步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目标。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
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语文、体验语文,从而才会充满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我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三)尝试生活化语文实践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已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面向社会,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水平。联系语文生活实践,鼓励师生走向走活。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同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映成趣,除了学校、班级平常的活动,学生平时的观察,已有的兴趣之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语文生活,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在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领悟人生的意义,使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
??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要提倡自主合作学习,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将来才能得以生存。要注重实践体验,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素质,鼓励创新,加强阅读写作训练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把部分语文教学内容加以改革,适当加以开放,让学生倾力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使学生语文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让学生不仅能学语文,而且会在生活中灵活用语文。祖国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雄居世界最大语种,学生学好语文再学外文,学好普通话再了解地方活,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和走出国门打下坚实语文基础。
二、陶行知理论在语文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陶行知理论的内涵极其丰富和具有指导意义,作为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生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而达到民主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教师。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中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教学方案的工具。这时,学生的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的教学关系,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建立一种新颖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尽而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我们的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模仿,却不善于提问。海斯认为:创造力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创造性个体与非创造性个体的差异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问题。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最终达到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读书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比如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做了一个幸福与否的调查:“同学们,你们感到幸福吗?A.我很幸福 B.我不幸福 C.没感觉”。在此调查中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感受不到幸福。教师在此提出:“为什么我们不幸福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感受幸福、享受幸福?读书人为什么是幸福人?让学生们有所思考和反省,从而理解幸福的真谛。
(三)巧用教材,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
语文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肥沃土壤。语文教材集中反映了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资源,具有很强的开发智力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会用教材、巧用教材,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比如说学了《创造宣言》我们就要有比以前更强的创造意识,要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四)巧于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一篇文章可想象之点很多,教学时一要因文而异,凭借课文某一重点处、关键处作为想象的生长点;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想象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各个不同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三要想象丰富,又有创造性。
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其一,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从而加速学生从再造相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教学《静女》时,引导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构建其意境,使学生在想象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体现诗歌的画面美。其二,利用词句想象。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这些词句地理解,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其三,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创造想象。计算机辅助教学早已走进课堂,它具有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等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利用计算机制作的课件既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打开思维的空间。如在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绿油油的草坪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然后我说:现在公园要在草坪旁立一块木牌,正在征集有关的语言,你们说说应该写上什么样的话才能打动别人,更具魅力。学生一下子就把在课文中感悟到的情运用到了生活中,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有的说:花草也有自尊心请别伤害它们。有的说:花草正在休息请别打搅它们。还有的以花草的口吻说:请你给我一点爱,我能给你带来生机盎然地春色等等。这样学生不仅仅把学语文与用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这些探索目前还不够深入,以期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实际,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更加喜欢上我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全林祥 《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2]杨东平 《现代中国哲学——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 行知论坛 2006(1)
[3]张民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胡国枢 《生活教育理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8
- 【发布时间】2018/12/30 19:23:09
- 【点击频次】364